第二天是中秋节,昨晚苏母和苏起禾说了,今天去县里的供销社,晚上村里还有放映员来放电影。这个年代没什么娱乐,一场黑白电影就让苏起禾不争气的从昨晚就开始期待了。
要进城逛街,当然得好好打扮一下自己啦,虽然现在没什么化妆品,而且苏起禾现在的皮肤,身段,长相都无可挑剔,但是这种特地去收拾自己的心情已经很久不曾有了。
挑了一件白色衬衫,上面有让苏母绣的黄色小雏菊,配色清新淡雅,配着黑色劳动布做的长裤,面料挺括,再穿上苏母自己做的手工布鞋。
虽然没有华丽的裙子,好看的高跟鞋,但是苏起禾却很喜欢。她觉得自己越来越像这个时代土生土长的女生了,这一切都表示,苏起禾你适应得很好!
接着梳头发,苏起禾还是梳两根麻花辫,但是不是这时期普遍的那种。
首先把头发弄成三七分,从额头到后脑勺取第一层头发编三股辫,后面依次从鬓边和后脑勺的头发加进继续编三股辫,一直到发尾,这样的三股辫不仅显得发量丰盈蓬松,而且不死板,更好看。
这时候去县城得去公社里坐公交汽车,或者坐船到县城,不过也得先去公社里的码头才能坐船。因为目前县里公交车也不多,一天就那么几班,早上七点一班,中午十一点半和下午五点各一班。
等苏母和苏起禾紧赶慢赶到公社时,已经七点多了,苏母就带着苏起禾去坐轮船。从红旗公社到县里的轮船比公交车多,一天有五班,分别是早上八点,十二点,下午两点,五点,晚上八点。
目前o城通往外省的公路还不健全,四周都是水,去往外地几乎全靠轮渡,甚至从罗平县到o城另外的县城,大部分也都得靠坐船,因此现在的o城被称为水(死)路一条。
现在的码头是抗战胜利后重建的,县里还专门成立了轮船公司。公社的码头看着比较简单,岸边还停着几艘舢板,那是专门出海捕鱼的。
还有载客的轮船,苏起禾特地观察了一下,轮船分成上下两层,不算大,大概一艘能坐下五六十人,上层小,视野比较好,下层大。船舱内摆着一些长长凳子,梯子在尾部一侧。
船上已经坐上了好些人,有背着箩筐的大爷大娘们,有抱着小孩子的小媳妇们,也有和苏起禾差不多打扮的年轻姑娘们,大家的脸上或饱经风霜,或喜气洋洋,或焦急等待,大部分都是红旗公社下面村子里的人。
其中还有小驼山村里的知青,苏起禾注意到有个女知青长得很漂亮,好像是叫林思雨,不过因为大家没什么交集,也没有相互打招呼。
等苏母拉着苏起禾穿过人群,来到二层坐下来之后,苏起禾才仔细看了一下刚刚苏母急匆匆塞到自己手里,称为“船票”的竹签。
对比观察了一下大家手中的竹签,有的竹签上只有一个白色,有的竹签上有白色和蓝色,是通过这样来区别半票和全票。
因为这艘轮船会经过别的公社,那从红旗公社到县城里就是全票,坐船到县里要一个半小时,一张票要五分钱,而半票只要两分五,相比公交车,轮船要更便宜些。
早上的秋风徐徐吹来,让人觉得分外凉爽,耳边是轮船发动的突突声,偶尔还传来摇橹声“吱呀、吱呀”,还有人们的时高时低的交谈声,眼前是奔腾不息的飞龙江,太阳底下的江水波光粼粼,不时还有鱼儿高高跃起,然后又瞬间无影无踪。
往江的两岸远处看,还能看到别的村子前不久种下的晚稻秧苗迎风招展,鲜嫩的翠绿色,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
此时此刻的o城,虽然没有钢筋混泥土做的高楼大厦,也没有川流不息的车子,更没有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店,但是呈现在苏起禾眼里,却是那样古朴而有生命力,人们的脸上是对生活的希望和激情,而不是麻木与冷漠。人与人之间不管认不认识,都能热情攀谈两句,而不是后世一车厢的寂静。
不知不觉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听到久违的两声汽笛声,这是已经到县里了。
县里的飞龙码头明显比公社上的码头高大上很多,是有二楼的,可能因为是今天中秋节,人来人往,整个岸边都热闹非常。
不仅有打鱼的舢板,还有运输物资的货船,还有三层甚至四层高的大客船,单单船体就有十几米长了,是去往沪市,或者南下的客船,几天就会有那么一艘这样的客船。
停船后,大家争先恐后的下船,各自奔往自己的目的地。这时的县城相比后世也还是非常的简陋,但却是全县最好的了。
地上是碎石子和夯土铺的路,坑坑洼洼,道路两边是相对规整的民房,大部分都是青砖黛瓦的房子,甚至还有三层高的水泥楼房。
苏母带着苏起禾来到县里的供销社,一抬头就能看到供销社门前“高举毛主席伟大旗帜”的几个大字。
供销社一共是由五间屋子连成的,还有二楼,比公社的供销社明显高档很多。
一进到里面,乌泱泱的全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