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重华宫]
秋分前一日,圣上忽然传召,请暂居北苑的几位武将前去昭明殿叙话,陈旭之名赫然在列。
将军们不敢怠慢,即刻去到昭明殿。
殿上却连一个人都没有,更别提圣上了。
当值的内官引了众位到殿侧的席座处,吩咐宫女上了茶水,老成赔笑道:“要劳数位将军在此候上一候了。”
皇帝让你等,岂敢有二话?大将们都不嫌命长,一一拱手称是。
但偏巧,就有那么一个心性浮佻的年轻武将,于人堆里兀然地发问了一声:“公公,圣上不在啊?”
众人的心口俱是遽然一震。
当值的内官横眼扫过来,他打量年轻人一遭,竟没张口冷嘲苛责,反是很蔼然地笑了笑:“国师身有不适,圣上珍视手足,听闻后挂心不已,这便亲自过去重华宫探望了。”
“哦,是这样啊。”
年轻武将恍然大悟,不好意思地摸摸后脑勺,然后抱了拳,向对方谢道:“多谢公公告知。”
老内官没说什么就出去了,只是走之前,不由得再转头多看了年轻武将一眼。
陈旭也暗暗瞧过了同僚年轻的面庞以及衣饰,心下不无蔑视:哼,一副不谙世事的蠢模样,真不知是如何爬到都尉的位子上来的!
“董家小子,来这儿坐。”
赫连老将军笑呵呵,拍拍身畔的空位,朝那位年轻武将招了手。
听言语,赫连将军与年轻武官间的关系甚是亲昵,陈旭不由得意外,再正眼审量了那年轻人一番。
“陈老弟,你也坐过来啊!”赫连将军招呼着。
“嗳,好。”
陈旭一面应着,一面走过去。他落座时,目光落在年轻武将身上,顺势问道:“不知这位是?”
“董太尉家的郎君,在家中行二的,名唤董昀。”赫连将军笑着介绍道。
原来是家世煊赫的京中子弟。
陈旭想:“不过又是一个靠着祖荫封官为将的绣花枕头罢了。”
董都尉听说陈旭的大名以后,笑面起身,抱拳向他道了两声“久仰”,而陈旭只是客气地笑笑,寒暄数句后端过了案头上的热茶。
赫连将军在旁问道:“小子,往后有什么打算?”
董昀显得略失落:“我想调回京都来,但我爹不让。”
“京都人多规矩也多,有什么好的?不回来也罢了。”
“反正我爹也不肯,那我不妨想法子去南边待一待了。”
“南边?南边好啊,正巧南边在跟南辛开战,你年轻有为,指不定……哎呀,陈老弟!南边那不是你的地盘吗?”
陈旭本故意将自己撇了出来,谁想这绕上一圈,又把他给绕了回去,碍于赫连老将军的情面,他不得不认真回应了几句。
估摸着庄武帝一时半刻不能回来,当值的内官便让宫女再上几盘点心。
“哎,你拿的那盘时样新鲜的,放得离董郎君近些。”内官叮嘱送点心的小宫女。
一个小内侍亦步亦趋跟在后头,狐疑道:“师父,您这……姐姐们哪里知道哪位是董郎君呢?师父不如指一指。”
“咄!”
老内官斜睨,啐训道:“糊涂东西!到了宫里当差,尤其在圣上跟前伺候,分人识人的本事三天就要上身,你真学不会,趁早滚蛋,别等惹了祸事连累旁人!”
小内侍头如捣蒜:“是是是,一定记着师父的训教!只是,为什么师父您单单要对董家的……”
遇到慧根差的徒弟,简直耳提面命要一个字一个字教了,不光要叫他懂得分人识人,甚至最基本的“眼观八方耳听六路”也要教。
老内官气得不免往小内侍头上狠敲了两下:“你小子整日发梦吗!董家父子最近是什么作为?董太尉在朝,正得圣上倚重,董郎君投身行伍,谋略过人又能打仗,短短两年已升作都尉了,连征西将军都对他赞不绝口。将来啊,保不齐这父子二人一文一武,同为大齐股肱之臣,圣上都要青眼有加,我等还不趁早将他们伺候好啰?”
小内侍嘻嘻笑,连夸师父英明睿智、未雨绸缪。
老内官算是对自己的憨徒弟不寄望太深了,这个眼力见儿的,难当大任,不硬捧,利人利己。他叹口气,用拂尘柄轻打了徒弟一下,肃脸催道:“还不去重华宫看看圣上那边什么情况!”
小内侍迭声应下,撒腿往外跑去了。
重华宫坐落在皇宫的东南角上。
这是一处极为幽静的居所,距离昭明殿很有一程路。
庄武帝没许人通传,他匆匆走进内殿,正逢着宫女将汤药奉上。
良月才要伸手去接,忽被人一声阻止住了——
“让朕来。”
良月抬头望见来人,既是诧异又是惊惶,急忙垂目跪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