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卯时初刻,茗姝如往常般起早,一番洗漱穿戴后,在紫宸殿内召见百官。
紫宸殿是历朝天子会见百官的宫殿,又于元庆十年做了大肆修整装潢,更显富丽堂皇,雕梁画栋之下立着数根缠龙金柱,与梁下长明宫灯相互映衬,寓意大晋长盛不衰,直冲九霄。
金砖铺就的地面淌着流光,总是映照得殿内文武百官意气风发,精神抖擞,似有无限的精力,非要将这江山社稷一一指点个遍方肯罢休。
高台皇座上,已端坐了一个时辰的茗姝正强撑精神头看着阶下的唇枪舌战,唾沫横飞。
这群臣一字一句与她前一夜的思量筹谋八竿子打不着,左右不过是借她初初亲政,城府不深,便企图钻些空子谋捷径以大干一番,无聊得很。
着实给茗姝那冲天的治国心浇了一盆冷水,凉了个透。
神思逐渐游离的茗姝早已将群臣进言隔于耳外,一双杏眸蒙了薄雾,在殿内来回巡视,心中计较着一个个臣子的来历。
视线最终定在左侧第一排一个仿佛永远置身事外的孤冷身影上,这便是才从摄政之位上退下的帝师张胤祉。
他虽身着与群臣一样的官袍,却更显笔挺贵气,端正佩戴的官帽两侧长耳一动不动,一双桃花眼点缀在白玉俊雅脸庞上,仿若平静无波的水底藏着一块剔透的墨玉。
张胤祉本乃茗姝已故皇兄的师长,于元庆八年连中三元,拜入朝堂,甚得元庆帝赏识,后立为少师,领的虽是虚职,却常与元庆帝共商国是,在群臣中颇有威望。
自元庆帝被刺,茗姝继位后,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帝师。
在过去五年里,张胤祉虽未获封摄政王,却已担起摄政之责,与萧太后共同辅佐年幼的女帝治理朝政,虽未能保住元庆帝治下的盛况,却也算在朝代更迭动荡中稳住了朝局。
对于这位帝师,茗姝心中除了尊敬,更多的实是畏惧。
他的身上有父皇对她严厉管教的影子,亦有师长的威严,更有周身浑然天成的威慑,便是已为女帝的茗姝对上他时,也总觉得被压迫得喘不过气。
犹记得上一世亲政后,行事鲁莽的茗姝犯的错处实在不少,为免被张胤祉评头论足,总要事事处处避着他,久而久之,他便也不大管束她了。
直至元明第八年,朝中乌烟瘴气,曾是元庆帝御下的多位老臣相继告老还乡后,张胤祉也不再上朝,算起来,茗姝亦有一年多未曾见过他了。
思绪飘忽的茗姝将复杂的视线停在张胤祉的脸上,只比方才的巡视多逗留了几息,便让敏锐的帝师猛然侧目巡向目光来处,瞬间与茗姝的视线在半空交汇。
宫灯中的燃烛噼啪作响,映在两人的眼中仿若跳跃的星辰,又似流星自墨瞳中坠落,在心中漾开一股温泉,暖暖软软,酥酥麻麻。
突如其来的异样令茗姝猝不及防,她仓皇失措地摆头避开张胤祉鹰隼般的探究眼神,冕冠的长旒被晃起,又狠狠拍打在她白皙细嫩的侧脸处。
疼痛让她不由惊呼了一声。
霎时,大殿内群臣噤声,只余长旒上玉珠碰撞的清脆声响与燃烛共鸣。
垂着脑袋的茗姝心中忐忑,这般失态更甚上一世那窝囊的自己,那才立志要树起的君威不过一个时辰便碎了一地,真是让人无言。
她轻咳了一声,掩去尴尬的神色,余光扫过早已恢复如常的张胤祉,几不可见地瘪了瘪嘴,又装模作样地端起架子冷声道:
“众卿继续。”
高台下的文武大臣垂首侧目,面面相觑,似还未从帝王的失态中缓过神来,皆是默不作声。
良久,才响起一道清亮的嗓音:“皇上,依臣之见,重修黄江堤坝一事已刻不容缓,若待汛期来临,莫说沿江百姓,便是下游的江南一带全数州城皆会没入水中啊。”
语罢,那臣子还掀袍跪地,拱手道:“臣以工部尚书身份,代表全体工部,恳请皇上准予户部批款修筑黄江堤坝。”
户部孙尚书看工部李尚书的阵势,立时毫不示弱,掀袍跪下,双手贴地,额面则贴于掌背处,乞哀告怜道:
“皇上,近年来为了稳固朝局,户部支出了大量银两贴补朝廷命官俸禄,又屡屡拨款至边关以充实军队抵挡蠢蠢欲动的外敌,实在是入不敷出呀。”
他顿了顿,又期期艾艾续道:
“若非要修筑黄江堤坝,臣倒又一策,可增收百姓税赋,一来可解燃眉之急,二来亦能充盈国库,是长久之计。”
茗姝听罢,心中冷笑。
上一世,她便是听信了这户部尚书的鬼话,增收百姓税赋惹得民怨四起。
更为糟心的是,那户部收了银两亦未拨予黄江堤坝工程,而是用作朝廷命官的大病医疗贴补支出。
最终江南一带便如工部李尚书预测那般成了一片湖泽,百姓家破人亡,四处流散,为后来的治国无力埋下了祸根。
这一世,定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