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啊。以后恐也难再有机会了,即使再有机会,那也不知要过多少年,到那时,恐怕女儿国里就没有自己认识的人了。如此一想,不禁伤感。又想:不如趁此机会,回女儿国一趟,再看一看生朕养朕的地方,看一看老太师,看一看玫瑰、月季及那些朕的臣子百姓们。于是,便再也控制不住思乡的心情,悄悄地起来,蹑手蹑脚地往外走。
牡丹仙子轻轻地打开门,走出暖阁。天还早,几近正圆的月亮还挂在西南天上。
牡丹仙子轻轻掩上门,然后驾起云朵,向西方飞去——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耶律国国都城里,华神医华老先生,这年已八十六七岁高龄。春天的一日,突然染病,经家人悉心医治几日都不见好转。华神医自知自己年世已高,到了风烛残年之时,经不住了折腾,此次一病,恐难闯过鬼门关了。于是,唤来其子华友明,拉着他的手,断断续续的道:“儿呀,老父死、死不足惜,但心中有、有一遗憾却未了……”
华友明知道老父亲所讲的遗憾是什么,低着头不说话,他也觉得此时话没法说:现在老父亲有病在床,不知能否再好起来,若再象以前那样回绝了他老人家的要求,势必会让老父亲带着遗憾而去,自己于心何忍?岂不悔恨终生?但如果答应了老父亲的要求,又觉得对不起结发三十余载,恩恩爱爱,相濡以沫的妻子,于是,只能沉默。
华老先生见儿子不言语,又道:“我们华家,自祖上行医,已有二十世了,只可惜我们华氏人丁不旺,到你这一代,已是五代单传,眼见你又只有女儿,没有男儿,要绝了后,华氏医术也要失传,真是可惜可悲。为父心痛,死不瞑目呀。”
华友明听了老父亲的话,只是低头流泪,仍然一言不发。
坐在床旁的华母见儿子心里痛苦,便劝慰华老先生道:“你这老头子,怎么永远也操不完心?都病成这个样子了,还管这么多的事干么?常言道:一辈子不管两辈人的事。儿子也快老了,就让他自己做主吧。”
华老先生道:“正因为让他做主,咱们老两口不参和他们的事,才成了今日这样子。今年他都快六十的人了,若再不管,可真是悔之晚矣,怎对得起华氏列祖列宗?”
看官会问,华老先生所念何事?让他这样牵肠挂肚?
看官请听,这华友明娶妻范氏,是他舅舅的女儿,小他三岁。二人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成年后,便成了亲。两家人无不欢喜,都说是一桩好姻缘。这范氏知书达理,孝敬公婆,勤恳持家,甚是贤淑。华老先生夫妇看在眼里,喜在心中,二老都夸范氏是一个好媳妇。
婚后次年,范氏便生一女,取名华蓉。其后多年未再有孕。公婆便有了些担心。公公本是姑父,不便多说。婆婆又是亲姑,亲上加亲,说话自然是方便些,便劝范氏吃些药调理。范氏自己也是着急,总想给华家生个男孩,传宗接代,传承华氏医术。听了婆婆讲,二话不说,便吃起药来。那药确也有效,半年后,范氏果然有了身孕,但只可惜,此次产下的又是一女孩。三十七八岁那年,范氏又有了喜,可生下来的仍不是男孩。二位老人不免有些失望,但感念范氏孝顺,勤恳持家,她们夫妻感情又好,怕伤了范氏的心,便不愿多说,一如往常,一家人和和睦睦,客客气气。但范氏自己心中有数,明白二老嘴上虽然不说,但心里肯定是在想着要抱孙子。这是常情:一是为了延续华家香火,二是为了传承华氏几百年的医术。华家怎能在她这里断了根?华氏医术在她这里失了传?眼看着自己四十岁露了头,心中万分着急,思量再三,便对丈夫华友明道:“蓉她爹,我已到了这个岁数,莫说是再生个儿子,恐怕是什么也生不出来了,趁你还年轻,赶快纳个妾吧,好为华家留个根。”
可这华友明,偏偏却是个情种,自娶了范氏后,二人感情笃深,恩爱有加,就是不同意纳妾。范氏无法,只好找到婆婆,让婆婆劝劝他。婆婆见范氏主动提出这事,更觉媳妇通情达理,心中反有了愧疚之意。范氏安慰道:“娘也不要多想,传承华家香火要紧,蓉她爹对我一直挺好,他就是纳了妾也不会忘了我。”
华母思量一阵,觉得也只有如此,叹息道:“孩呀,我既是你婆婆,又是你亲姑,能不痛你?从心里讲,我不该这样做,可是,华家的血脉要紧,你就别恨姑。”说着,竟流下难过的泪来。
范氏为华母擦着泪,道:“娘,自小您就痛我,虽是姑姑,可与亲娘一样。我现在也是华家的人,能不想着华家的事?我怎会恨您?您就去劝劝蓉他爹吧,他能听您的话。”范氏虽然通情达理,但要丈夫纳妾,毕竟不是高兴的事,心里也是酸楚楚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转。
可谁想,这华友明任凭母亲说破大天,他就是不同意纳妾。范氏得知,又喜又忧,喜的是,丈夫一心一意爱自己,不移情别人;忧的是,这样华家就绝了后,二老心里一定十分难过。心想:既然丈夫不同意纳妾,我也刚过四十岁,不如再吃些药,调理调理,说不定,老天保佑,还真能再生个儿子。于是,范氏又有了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