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11章 华工(3 / 3)

总不会李谕先生也要亲赴欧洲?”

庄士敦说:“此前您可是在北洋的学校教授过测绘学。”

郭应麟感激道:“校长不用担心,那边会管吃住。”

郭应麟说:“我们就是做做后勤,不会上前线。”

这是英国人自己说的,不是故意抹黑阿三。

虽然经过苏伊士运河抵达法国马赛也是条重要航线,但是地中海早就被德国潜艇封锁,非常危险。

华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很快就得到协约国军队一致好评。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曾说:“华工是世界一流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完成各种任务。”

最近他联合一群学生动手搞了个新专利——镁光灯。

这个收入水平,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可以说非常有诱惑力(如果给的少,也没人愿意跑那么远,还是交战区)。

此时国内的一些在上海、天津等地的高级职员每个月薪水大概四十来元;普通工人辛苦一个月也就十来块大洋。

李谕没想到他连这个都知道,于是说:“理论与实际差得太多了,而且我更多偏向于数学方面的教学,其实关键是我不会为外国军队效力。”

就是照相用的闪光灯。

一战有挺多战地记者,对闪光灯的需求小不了。

李谕解释道:“保密在于加密水平,国内还没啥截获电报的机构,只要密码稍微有一点难度,就不会泄露军机。”

“李谕先生,我们又见面了。”庄士敦打招呼道。

此前闪光灯用的是镁粉(同时加有氯酸钾和硫化锑等做成混合粉末),镁在通电后,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强光,照亮被摄体,同时产生大量烟雾,所以早期一直称呼闪光灯为镁光灯。

但后来他们发现华工修理坦克比英国工人还要快,所以就有了三个华工团专门为英军修理坦克。

实际上路途中由于疾病和德国潜艇的攻击,还是死了三千余人。

华工的事迹非常可歌可泣,一战后,大约有11万服务于英法的华工历经磨难,最终回国与家人团聚。

未回国的3万多人中,有近两万死于战火或疾病,其中有名有姓的1874名华工的尸骸,埋葬在欧洲的69座公墓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