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时,小型便携式相机加便携式镁光灯就可以派上用场,所以它只要一经推出,绝对可以把镁粉彻底替代掉。
李谕道:“从军就不必了。”
庄士敦说:“先生不用对此担心,前线需要的是强壮健康的工人,他们不会受苦,毕竟不是百年前的奴隶贸易。只不过长达一个多月的旅途会有大部分时间漂在海上,晕船难以避免。”
“原来是这样,”李谕知道一战华工的事情,“你是作为翻译?”
梁启超非常关心护国军的情况,整个战争期间,他一直实际参与到前线的决策指挥中。
在这一指导策略下,15万华工奔赴西欧战场,在一战史上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
那名学生说:“不久之后我将前往威海卫,与众多华工共同登上前往法国的轮船。”
李谕同他握了握手:“庄老师,你好。”
华工大部分在山东招募,民国时期山东发生过好几起灾情,很多人家里非常困难,所以在被通知后,报名十分踊跃。
而一战后很多留法学生出身没有那么富贵,他们大多要勤工俭学,所以深知生活疾苦。一战也算第一次大规模打破了留欧学生属于有闲阶级的传统。
但它有个让人很头疼的问题,就是那团烟雾。
李谕还是专心去大同大学开几场讲座。
李谕说:“老师是个尊称。”
众所周知,一战是战壕的战争,而华工是挖战壕的绝对好手。英国外交部有一份报告指出,如果把一个印度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英国人放在一起比较,中国工人挖战壕的效率是印度人的两倍,比英国人还高。
护国战争整体打得比较顺,尤其后来贵州、广西等地加入后,形势基本上彻底倒向了护国军一方。
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十三姨曾经用这种灯拍过照片,还吓了黄麒英一跳。
北洋政府离不开英美的支持,但又没有能力参战,于是梁士诒提出了一个极其精明的外交策略:以工代兵。
李谕后续把这项专利先注册在京城,然后再注册到美国。
“先生不去最好,”庄士敦说,“从传回的讯息看,那里已经成了人间地狱。前线部队损失非常惨重,此前与泰坦尼克号一起建造的几艘大船,如不列颠尼克号、毛里塔尼亚号游轮全部被军队征用为医疗船。我从私人渠道获悉,船上的很多伤兵情况十分惨,大量需要截肢。”
这并非华工第一次出洋,此前华工在俄国的成绩非常耀眼,可能就是因为此前的优秀表现,让英法乐于在中国招募华工。
这一年后,英军取代法军成了西线主力。
相对于英国人高高在上的种族主义,法国人对华工歧视较少,法军官对手下的华工态度比较民主,对华工的生活习惯也较为关切。
李谕说:“真正的噩梦只怕还没有到来。”
上海学生较多,义务赴法的不少,大同大学便有数十名,李谕自然支持。
这时候的截肢手术不用再多形容。
蔡锷作为梁启超的学生,经常发电报询问其军政策略。
李谕说:“我是希望你们再开拓点视野,这些钱肯定用得上。”
梁士诒这一招挺有智慧,因为以民国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派遣部队直接参战,单单后勤费用就拿不出来。如果以工代兵,不仅有实质性作用,解决英法燃眉之急,还容易为协约国所接受;华工拿英法给的工资,北洋政府不用掏钱,同时能够获得战胜国的种种权利。
华工大部分不懂英文和法文,所以又挑选了400名充任翻译的学生。按道理400个翻译不太够,但实在找不出更多了。
庄士敦说:“老师?”
这些华工中大概有4万受雇于法军,10万受雇于英军,还有1万此后受雇于美军,分散在100多个营地工作。
李谕带领学生准备开发出闪光灯泡:原理不复杂,就是将铝和镁缠绕的灯丝放置在充了氧气的灯泡中,然后通过电子打火点燃。不仅避免了烟雾,而且小巧方便很多。不过这种灯泡仍然是一次性的,使用完后需要更换。
而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被征调上前线,后方的工业、农业、运输业随之出现人手严重短缺的现象,急需从国外输入大量劳动力,以维持战争和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
虽然有些理想化,如北洋政府在战后可享有与英法列强同等之权利,——想想就不可能。但从实践过程来看,以工代兵的谋略不失为民国外交的最佳选择。
他对郭应麟说:“你告诉所有赴法学生,临走前去校务处每人领取200大洋。此后我会通过留法勤工俭学会定期汇款。”
他们会与华工一起先乘船前往温哥华,然后乘火车到达美洲东海岸,继而坐船去法国。
李谕说:“都是自家学生,应该的。”
“感谢您的尊敬,”庄士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