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主动带兵出击,并身先士卒的攻破三十六座营寨!
估计是他的表现太莽了点,大宋朝廷觉得太过好战。
于是随后窦神宝便被太宗调任,让他驻守夏州。
可是没有想到窦太监到了夏洲也没消停,马不停蹄的便又镇压了十四个部族的叛乱,并且还顺手把依附契丹的牛家族二十八部统统包了饺子。
而他最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暴揍党项人。
作为西夏的奠基人,李继迁曾经多次进攻大宋,但每次都被都被窦神宝几个大逼兜子扇了回去。
打到后来,被撩拨出了火气的窦神宝,甚至反过来偷袭攻破了党项人的老窝营寨,顺手俘获了数万党项人口和牲畜等,打得李继迁狼狈逃亡。
如果不是他后来积功太快,升迁回朝,进入中枢了,李继迁想要崛起估计还要有的等。
只是即便如此,窦太监这一生也可谓是金戈铁马了,大半辈子都在为大宋抗击外敌。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是有如此多功绩,但是窦神宝在大怂肌肉太监的群体之中却依旧排不到太前面。
因为他一上战场就容易血气上涌,不顾死活,所以窦太监充其量也就是个将才。
真正能称得上帅才的,还要属秦翰。
别看大宋宦官参战的不少,但是像秦翰这样有勇有谋,四十九次受伤,屡立大功,而且不居功,不揽权,不谋私利的,却实不多见。
只能说这位最可惜的就是当了太监。
因为后来的一次次事实证明,秦翰属于那种天才型的军事人才,尤其是和真宗朝那些个弱鸡将领比起来,他绝对算得上是名将了。
毕竟他和喜欢欺负边境弱鸡的窦神宝不同,秦大爷一辈子几乎都在和契丹人死磕。
早年在太宗、真宗时期就屡次参加与契丹的战斗
后来更是担任了镇、定、高阳关三路兵马都监,长达七八年之久。
在此期间和辽国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
大概的战绩也就是歼灭契丹两万人,俘虏铁林大将等十五人!
只是可惜太宗北伐失败之后,国内精锐丧失大半,不敢再对契丹人太过强硬,故此不得不将秦翰调离宋辽前线。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秦翰因为多年战场暗伤、暴病猝死之后,朝廷会一再追赠其为贝州观察使、彰国军节度使的原因。
然而最令时人佩服的是,秦翰征战一生,并且屡次受命督建各类大型工程,可是当他离世之后,却因为秦翰的乐善好施导致家无余财,只能简办丧事。
此事令不少人闻之都佩服之至,可以说和秦太监相比,那两位抢着娶富婆寡妇的宰相,简直是圣贤书白读了。
当然,凡事也不能太较真。
因为真要和秦太监相比,那么大宋朝的一大批文臣武将,估计都算是废物了。
在秦翰之后,他的太监后辈们也没有丢前辈的脸。
比如身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的王继恩王太监,便在川蜀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之后,奉命率军分两路入川。
最后攻陷成都,俘虏李顺、成功平叛。
而且大宋朝的太监不光是武德充沛,甚至连内政治理之事都十分精通。
比如仁宗朝的小黄门太监李宪,从军之后除了收复河州、击降吐蕃首领瞎木征,攻克兰州之外,还曾经奉命经营西北。
最奇葩的是他最擅长的不是打仗,而是理财。
在奉命经营西北兼管财政的期间,他足足为朝廷节省冗费将近六成的军费。
单此一项功绩,可以说就已经超过了半数的文官财相了。
所以在大宋朝当太监是真的辛苦。
不仅要会打仗,还要会理财,甚至有的还要擅长屯田,有的擅长修河堤,有的擅长修筑城池,真是忙得连宫斗的时间都没有了。
一个个太监不专心伺候皇帝,反而操心起国家大事了,说是不务正业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你说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高飞,怎么可能会同意乌耳善和董苇对太监的看法?
有些人虽然没了卵子,但却比谁都要有血性。
而有些人胯下虽然看似长着两颗蛋,可实际上精神却早已经被阉割了不知道多少遍!
最终在高飞长篇大论之下,乌耳善和董苇终于被高飞说得哑口无言。
于是这才有了聂元这版“常山赵子龙”款的东厂厂公。
……
当然,高飞塑造了这么一位武力值强悍的太监,也不全是因为个人观念的原因。
而是只有反派强大了、出彩了,沉炼和丁修最后反败为胜的成果才会更有意义,观众看了也会更爽一点儿!
毕竟欲扬先抑嘛,如果前面压得不够深,后面观众的情绪又怎么能反弹得起来呢。
故此高飞虽然取巧,借着聂元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