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其他类型>归义非唐> 第127章 挟关扶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7章 挟关扶义(2 / 4)

刺史对将士极好,今日瞧了,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可惜我们遇不到这么好的将军,唉……”

几人唏嘘,转身回到了驿站内,继续重复着给人做饭、喂马的活计。

二十里地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刘继隆他们而言,也不过就是紧赶慢赶一个时辰的路程罢了。

赶在申时15点之前,他们便见到了远方的酒泉城。

城外的官道与田间没有百姓的身影,想来都在城内庆祝正旦新春。

纵马来到护城河对岸,趁队正送鱼符给守军核查的时候,刘继隆则是抬头仰视酒泉城的东门,心里百感交集。

当初他就是从这里带着马成、张昶他们十个人开始打拼,如今近两年时间过去,活下来的人都得到了回报,而有些人却彻底回不来了。

“刺史,鱼符……”

队正策马回到护城河对岸,双手呈出鱼符。

刘继隆接过后揣入怀中,抖动马缰渡过石桥,在城门守军的注视下进入城内。

“那就是刘刺史吗?”

“肯定是,不过他们不是说他身高九尺,赤面隆准吗?怎么长得这般英武雄壮?”

“自然英武,不然也不会闯出名堂了!”

“唉……”

守军的议论声在刘继隆耳边回荡,尽管声音不大,可他却听得十分清楚。

无视这些声音,刘继隆率领五十余骑穿过城门甬道,复行数十步后才调转马缰吩咐道:

“就地解散,每日去衙门寻马别将,直到马别将告知开拔时间为止!”

“是!!!”

将士们回应的声音格外的大,远处不少庆贺正旦的百姓都朝这边看了过来。

几个呼吸间,五十四名轻骑先后离开,兴高采烈的回家过正旦去了。

刘继隆无牵无挂,马成家人接到了山丹,因此二人没有逗留,直奔衙门而去。

近两年的时间过去,酒泉的变化也很大。

街道被整葺过,平坦是平坦,但比不得山丹干净整洁。

街道两侧的房屋被重新推倒重建,虽说依旧是“夯土屋、茅草顶”,可百姓的身体却饱满了不少,孩童的肚子也不再病态的凸出,四肢不再纤细,而是整体恢复了正常小孩的模样。

他们穿着的麻衣虽然不是新的,但也不算特别陈旧。

总的来说,他们恢复到了一个正常的生活水平,虽说比不上山丹,但总要比河陇的百姓要好许多了。至少刘继隆在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好奇和对生活的期盼,而不像曾经,满是麻木。

“日子在变好,希望日后河西的百姓都能过得如此吧。”

刘继隆唏嘘一声,马成却咋舌道:“虽说比以前好了太多,可比起山丹还是有太多不足了。”

马成跟随刘继隆东征后,基本都是在山丹和战场待着,一直没有回来过。

正因如此,他并不知道别的地方是什么治理水平。

如今一看,他对自家刺史的敬佩更深了。

酒泉与山丹百姓的精神面貌明显不同,山丹百姓只要身体健康,身上多少都会有些赘肉或腱子肉,雷打不动的在春种、秋收期间发新的夏衣和冬衣。

除此之外,城内不少烈属读书写字,军营也有扫盲班。

扫盲班的山丹军人常常在回家之后,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自家兄弟和孩子,将知识扩散出去。

正因如此,街头时不时可以听到孩童嬉戏玩耍间背书或背乘法表的声音。

倒是在这酒泉城,虽说百姓面貌比曾经来说变了许多,却始终不如山丹那边来得饱满。

“要求不要太高,这年头能吃口饱饭,穿衣蔽体就已经很不错了。”

刘继隆对自己治下的城池要求很高,但对于别的地方反倒要求不高,因为他知道要求高了也没有用。

要求再多,当地也不会改变。

只有他自己开始治理,才能将当地改变。

现在的他管不了山丹以外的地方,所以他不管怎么说,都像是在吐槽酒泉的吏政。

谈话间,二人也来到了衙门门前。

马成先一步下马取出鱼符表露身份,随后解释道:“我家刘刺史受召而来,劳烦请通传一声,再喂好我二人的马匹。”

“刺史、别将里面请!”闻言的班值伙长连忙将二人引进衙门,同时派人将他们的军马照看起来。

二人走入衙门内,穿过院子后在正堂坐下。

不多时,脚步声便从长廊传来,而出现之人却令二人感到诧异。

“刘刺史、马别将,多日不见,可还记得高某?”

高进达的身影出现在了二人眼前,二人连忙起身朝他作揖:“高转运!”

“哈哈,不必拘泥礼数。”

对于能见到刘继隆,高进达十分高兴,他上前扶起二人,并扶着二人坐下,笑着说道:

“本以为你我二人无缘,不曾想节度使传召刘刺史前来,这还真是缘分。”

闻言,刘继隆笑了笑,随后疑惑道:“节度使呢?”

“节度使?呵呵……”高进达苦笑道:“你们来的太早了,如今才是正旦第三日,估计节度使他们才出发两天。”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