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其他类型>归义非唐> 第124章 嗢末寻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4章 嗢末寻仇(1 / 4)

第124章 嗢末寻仇

“簌簌……”

凛冬的草原,一片荒凉,无边无际的枯草在寒风中瑟瑟作响。

天色苍茫,乌云密布,仿佛连天空都被冻结了,透不出一丝温暖。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支百人的队伍,自东向西,在这片充满死寂的大地上缓缓行动。

士兵们身披厚重的扎甲,扎甲外披着御寒的绣袍与披风,双手藏在兽皮的手套中,紧握长枪。

他们脸上的肌肉因寒冷而紧绷,呼吸在冰冷的空气中凝成白雾。

在队伍中,旗兵手中的旌旗在寒风里摇曳,而那旗面上的三辰,则是表明了他们的身份。

“早知道就不耽搁了,早点走的话,现在应该都到山丹了!”

马背上,年纪二十出头的青年唏嘘着,而他身旁的少年人也打量四周道:“这附近毕竟是嗢末的地盘,小心为妙。”

“明振说的是,不过听灵州的官吏说,嗢末进犯凉州不成,死伤甚众,我们只要小心点,应该没事。”

青年说罢,当下便带着队伍继续向西而去,而被他称呼“明振”的少年人,赫然是李氏族长,李恩的嫡子李明振。

尽管年纪不大,可李明振依旧加入到了河西前往长安的队伍中。

如今张议潭被留长安,而他们则是负责起了带圣旨与归义军节度使旌节返回敦煌的任务。

十一月的凉州草原十分寒冷,虽然身着战袄、绣袍与甲胄,可将士们的体温却仍旧被无情的北风夺走,脸颊被冻得红扑扑的。

每一个人都在咬牙坚持,任由刀割般的寒风肆虐,他们的心中只有护送节度使旌节回敦煌这件事。

忍不住时,他们便会抬头看向前方的三辰旗,仿佛它能驱散周遭的严寒。

三辰旗,不仅是军队的旗帜,更是将士们的精神支柱。

只可惜,他们想要返回敦煌的这条路注定坎坷,例如当下……

“呜呜呜……”

忽的,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李明振与他身旁的青年脸色一变。

“哔哔——”

“列阵!!”

青年反应最快,他吹哨策马,示意精骑护卫队伍中间的十余辆马车。

马车里不仅仅有圣旨和节度使旌节,还有张议潭从工部获得的许多古籍和图纸。

这些古籍和图纸包括了冶铁、锻刀等重要的内容,事关生死。

一时间,百名精骑拱卫马车,列阵迎敌。

号角悠扬,远方的地平线上开始出现乌压压的队伍。

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规模上万,远非青年和李明振他们这百名精骑所能敌。

众人脸色难看,可听着身旁三辰旗猎猎作响的声音,却还是握紧了手中长枪。

时间一点点过去,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他们便已经被这上万胡骑给包围了。

李明振扫视这群胡骑,发现他们从十三四岁到五六十岁不等,显然是把部落中能骑马持兵的男人都召集出来了。

这样的规模,本应该出现在南下打草谷的场景中,可如今却出现在了他们的身边。

一时间,李明振紧张地攥紧了缰绳,而这群胡骑也停留在了精骑百步开外。

他们将精骑们团团包围,什么也没有做,只是安静的看着他们。

不多时,队伍中分出一条道来,一老一少从尽头缓慢策马而来。

“是白亭海的嗢末人,看架势,那老者恐怕是嗢末的大汗杜噶支……”

青年低声提醒李明振,李明振呼吸一滞,他不明白白亭海的嗢末部为什么要包围他们,难不成是盯上了他们的甲胄和兵器?

如果只是这样,那倒是好说,大不了交甲保命,只要能带着节度使旌节前往敦煌就行。

“张议潭呢!”

忽的,策马而来的杜噶支出声询问,俨然早已打听清楚李明振他们的来历。

闻言,青年策马而出:“沙州主薄王景之,我家常侍前往长安任职了,敢问老翁可是杜噶支?”

“是我!”杜噶支没有隐瞒,光明正大承认的同时,用马鞭指向他们:

“你们这群河西的家伙,张淮深既然敢赖账,那就先交出你们的甲胄和身后的这些物资来换!”

“赖账?”王景之与李明振对视,不明所以,最后还是王景之作揖道:

“大汗,我们离开河西近一载,确实不知河西发生了什么事情,可否与我们解释解释。”

“解释?”杜噶支冷笑调转马头,而他身后的杜论悉伽则是策马上前,与他们说了嗢末和甘州的交易。

直到这时,李明振和王景之才知道了张淮深、刘继隆收复凉州番和的事迹。

不过对于张淮深没有如约调五千斤铁给杜噶支,他们二人也是感到十分迷糊。

“大汗,不如这样,我们留下一百套甲胄给你们,但这些马车和我们的马匹得带回甘州。”

“若是大汗愿意,我可以在抵达甘州后,向张刺史解释。”

王景之不想暴露节度使旌节的事情,毕竟节度使旌节对河西来说很重要,杜噶支他们也应该知道节度使旌节的价值。

万一被他们知道节度使旌节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