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节前的一番浓情蜜意,似乎让这段起于少年时期的感情“看似”更加稳固了。只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从来都是中华文明中的一句老话。
经历了草原上的风风雨雨,又有回朝大半年中的林林总总。胤禩虽然对自家四哥已无甚猜忌,但终究慢慢由孩童少年长为半大青年。看待问题的角度愈发成熟,情感充沛中也能渐渐保持理智。
小时候年少势微,在宫中不得不仰赖大哥与惠妃母才能保全自己。而十三岁时候,因由大哥倒台,四哥伸出了橄榄枝,情之所至之下跟随四哥行走至今。胤禩虽未觉得当初这些决定有何不妥,却意识到——今后的道路,如若想要走得舒心行得端严,便势必要自己有些实力了。
并非对回朝后,四哥在良妃进封他开府大婚上的帮助一无所觉;草原之上毫无根据的一番揣度更早成为无法溯源的无头公案。然而这些都不重要,胤禩只是不喜欢那种患得患失的感觉,既然身为知己作为良伴,就应当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大清的男儿,既然要爱,理当爱的堂堂正正势均力敌!
彼时的胤禩尚且不知道,面对一位返生的老鬼,面对一个当过十几年帝王以后还想要继续稳坐九五之尊的男人来说,这样的想法,本身便危险而又错误。
◆◆◆◆
领了刑部行走的差使,胤禩工作的十分认真。他年岁尚幼,又将将在准噶尔战役中立下大功,未免太过惹眼也避讳胤禩心生骄矜,康熙帝没着急给他安排具体差事。只一直让他追随刑部尚书身侧,学习录入审理取证评判各类案件。
能够上升到刑部调查审核的,无一不是大案要案,牵涉人员之广所涉世情之深,往往不下于皇宫中的风起云涌。遂胤禩跟在后头,学习如何在处理好各方势力矛盾的同时,尽量尊崇大清理法,给案件一个最公正的评判。他上一世曾经最为擅长的便是笼络人心,却在宗室势力的择取与巩固之上,有所欠缺。这一世先有了雍正爷多年提点,又有了之后自己上心,一时间可谓是如鱼得水求知若渴。
没有人会不喜欢认真而又努力的人,加之胤禩刚刚在亲征准噶尔战役中,同雍郡王一齐生擒了噶尔丹,许多宗室的眼睛便自然而然地向他身上投了过来。
康熙三十七年的秋天,他有幸亲眼见证逆贼噶尔丹的受审全程。
关于噶尔丹案件的审核,康熙帝交给了直郡王胤褆,同诚郡王胤祉共同审理,胤禩旁听。这次案件审理的相较胤禩之前协从助理的几个案件都要简单许多。噶尔丹乃逆贼,所以归根结底便是怎样定罪可以让君悦让臣悦让百姓悦。
真正复杂的要点,反而是在直郡王胤褆,同诚郡王胤祉的关系上。
汗阿玛能让大哥三哥共同审理这个备受瞩目的案件,其实是已将三哥归类为“太子党”之流。前朝大千岁党与太子党分庭抗礼,让不同两派的兄弟通力解决问题,便既乃试探又乃考量。
胤禩何尝不能够看清楚这个问题?只不过,让他欣喜的却是——此番,汗阿玛并没有再拿大哥来试探他。想起翁吉隘谷之中的试探,与他们德胜归来时候的伏低做小……胤禩不觉小小地弯起了唇角——这算是被皇父承认为“帝党”的力量了么?然胤禩尚且不敢造次,遂整场审判,他只将几个月间学到的手腕灵活变通,在大哥同三哥之间逡巡游走。
胤褆与胤祉在定罪细节问题之上果然产生了分歧,不知是理念还是故意挑刺,每每一方要拍板,另一方总要明里暗里的生一点儿事端。然事关如何处置噶尔丹,他们却达成了高度的共识——秋后处斩,枭首后头颅悬挂城门外三日;却宽免其家属,责令其迁往此番征讨噶尔丹之蒙古先锋,萨布素封地居住,终身不得回京。
康熙帝大为满意。
胤禩将这一切默默收于眼底:政务上,此一举相当于大振国威,对民展现了亲和宽忍;对蒙古诸侯是实赏暗敲,表彰其功勋彰显帝王之宽宏的同时,又上了上砝码,若如敢起屁,噶尔丹便是你们的下场。
而对皇宫内围的争储,他却是另一番思量:为君者让有能力的儿子相互制衡,最终掌控所有军权的却是自己;为臣者,身在其中不得不斗,大半真斗,却亦有时候是撩闲,做出一种鼎力局面——骑虎难下又需讨好圣颜。最最让人能够品味的——饶是憨直若大哥,胤褆与胤祉却都能对康熙帝的判决喜否仁政爱功,有着十足十的了解。
像是一场没人能停下的游戏,直至胜利的最后一刻,所有人都需在自己的位置上竭尽全力。
十七岁的胤禩想到这里,蓦然一愣。
但这种的思绪很快只在他脑中晃了一下,便闪过了。他复垂眼看向了手中的卷宗,低低地笑了笑:皇宫中本就是这样的地方,不竭尽全力如何挣出一片天地?
就在胤禩从大哥三哥身匝窥伺学习着为君为臣之道时;协同此次案件审理的一些宗室却同样没有错过观察这位刚刚获得圣眷的禩贝勒。如未猜错,这位生母出身虽低,却悍勇立功了的少年,已有些许得圣上青眼。他与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