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低附加值的产业,肯定没人愿意去做的。
所以,从景泰二十年开始,中枢强制移民,凡是名下没有土地的,一概移去新地分土地。
不止分给他们的,给他们预留二十个孩子的土地,一起分给他们。
中枢掌握的地太多了,就是人少。
吉林人口超过三千万,黑龙江人口超过了两千万,人口还缺,但算是勉强饱和了。
新七省增加了千万移民,婆罗洲人口突破了五百万,吕宋人口达到了二百万。
“大明,和我离开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陈嘉猷难以置信,这是大明高速发展的十年。
“是呀,根据去年用盐量估算,人口应该超过了三亿。”
薛远满脸愁容道:“人口爆炸性增长,不是好事啊。”
“大明以前是人多地少,现在是人多地多,但种地的人却很少。”
“去年中枢合议,想从印度引入人口,却被陛下驳斥,因为他认为印度人是劣等民族,没资格拥有大明土地,而且,大明军将开疆拓土,不是给异族创造的,决不允许引入任何异族。”
“陛下认为,替代人口种植的方式是机械,今年中枢准备支出一千万,推动农具改革。”
大明推行一道政策,地方就会刻在石碑、木板上,让本地百姓都能看见。
百姓想看懂,就得认字。
这是鼓励百姓认字的好办法,家里贫穷的孩子想识字,也可以去碑林里自己认,只要想,大明有很多认字的渠道。
甚至,若登记的是贫困人口,那么这一家人就是移民对象,移去新地。
这种人口,是官员最喜欢的。
他们会每年两次对民间进行调查,调查后把人移走,这是政绩。
而为了谨防有人逃离移民,景泰二十年开始,强制天下所有适龄孩童,必须进行蒙学教育,男女孩都要进行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三年,三岁到六岁期间必须去蒙学,男女孩分班。
凡是有子女没有去蒙学的人家,默许为贫困,必须移民去新地。
这一政策,是景泰二十年颁布,从景泰二十一年初开始执行,官方在民间,从县城到乡间,都设了蒙学,每地根据人口数量,设置几所蒙学。
入蒙学则要收取拜师礼和学费。
拜师礼是老师的工资,学费则用来学堂建设,中枢则发放了一笔钱,用来初期学堂建设,后期建设,则由学费来支撑。
中枢发放了很多教学执照,允许民间有德行的人办学,对执照颁发是宁缺毋滥,必须在当地有德行的人,才能办学,并接受所有人监督。
蒙学的教学内容很简单,千字文、百家姓等基础字,数学运算和常识知识。
常识知识包括诗词、物理化学小知识、日常常用的小知识、医学小知识,主打的一个实用。
全国各地的蒙学教育水平完全不一样,特别卷的省份,比如江南,蒙学学的是四书五经,连皇帝都满脸懵。
蒙学之后,则可上社学,社学后可上大学,大学后则是太学。
大明开海十几年了,民间真正穷百姓的几乎没有了,有的都被移去新地分地去了,内地几乎没什么穷人了。
纵然家里孩童多,但供养上蒙学是没问题的。
至于上社学,那就得看孩子资质了,若资质极佳,不用家长掏钱,有多是士绅、商人愿意资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大明读书氛围是极佳的,哪怕民间最无知的老农,也知道读书好,读书是出头的唯一途径。
上学,是天大的事。
所以,中枢强制儿童读书,惹得舆论一致赞同,甚至很多士人集资一笔钱,捐赠给地方蒙学,鼓励孩子们读书,各地士绅都在做,商人甚至愿意承包蒙学后期建设费用。
景泰二十一年之后,蒙学里就传来朗朗读书声。
这年头的老师是很有师德的,主要不是什么人都能当老师的,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当老师的。
老师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以自己的职业为荣,中枢优先录用民间那些老顽固、酸秀才,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是最好的老师材料。
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老师和学生,是一生绑定的关系,老师对孩子掏心挖肺,孩子不管多大岁数了,对老师也得尊重师道。
有朝一日,这个学生出人头地了,他可不敢不认自己的老师,老师也跟着鸡犬升天。
什么都是相互的,没有不求回报,单方面付出的蠢货,没有。
所以,老师对学生倾囊相授,也没有家长威胁老师,不许打我家孩子,家长只会送上一根戒尺,让老师狠狠打,打死拉倒。
学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师恩,师恩大于天。
中枢对老师的考核也是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