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王教授,江原内心更多的是感恩和尊敬。
王教授原名王忠远,是19世纪50年代滇云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回到本地一直从事历史学的研究。参加过多次考古活动,发表了几十篇在考古界很有影响力的论文。父母早逝后就留他一人,更是身投学海之中,从此无关人间琐事,倒也清净。求学之路虽然清苦,但也并不觉孤单。期间各种学术证书和奖拿到手软,年纪轻轻就评得了副教授。只是多年来一直废寝忘食地搞研究,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人生大事。虽然身边一直有很多迷妹不断向王教授抛出橄榄枝,但是始终没有谁能撼动历史在他心中的地位。
然而就这样的化石一样脑袋,在某天突然开窍了。一次学术交流会结束后,为了赶时间王忠远选择乘船回家。刚一下船,他就听到一阵微弱的婴儿啼哭声。王忠远心里觉得诧异:“这么冷的天,谁会任凭一个小婴儿在角落里哭啊?”
他虽然听到了哭声,但是下船的人拥挤不堪,声音又那么嘈杂,哭声隐没在噪音中,自己也没办法判断哭声到底是从哪里传出来的。更为奇怪的是,他问了周边的人,希望能寻求帮助,然而赶路的人们纷纷表示没听到任何婴儿的哭声!
这小孩合着就哭给他一个人听吗?
这一奇怪的情形强烈地勾起了王忠远的好奇心。除了学术研究,他第一次展现出对其他人的极大热情。于是他侧耳倾听,终于等到船走人散时,渐渐寻得了那一丝微音。
码头梯坎的一个角落,王忠远循声而至。
腊月十二,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只见襁褓中的他乖巧地躺在一个纸箱里,偶尔有零落的雪花飘下来,从纸箱两边的支撑板弹落到纸箱中,落到小婴儿的脸上,渐渐融化。
没错,是一个小婴儿。看样子还不到10个月。微微抖动的小睫毛,冻得红扑扑的小脸蛋,他已经哭到没声了,只能发出微弱的哼哼。种种的迹象表明,如果王忠远再不能及时发现他,那么他就要跟这个世界告别了。
一股怜爱在王忠远心中油然而生,本能的善意被唤醒。没有一丝犹豫,他笨手笨脚又小心翼翼地抬起纸箱,动作看起来既滑稽又略感心酸。到处寻找,终于寻到一辆三轮,也不管是载人还是载货的,就火急火燎地直奔医院。路上他不停地嘱咐司机开车尽量快但是要保持稳定,弄得司机很郁闷,如果不是看在快过年要下狠劲挣钱的份上,谁也不想伺候这么麻烦主儿。
毫无悬念的, 王忠远的生命中多了一位亲人。他收养了他,在江边偶遇,只有他一个人感应到了他,“缘份”二字被诠释得如此圆满。于是取名江原,并没有跟自己姓。他觉得江原有自己的世界。
“我养他是我的事,他成长是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