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命六通的离欲阿罗汉---须菩提。
这话一出,好多师兄弟都愣住了。
要知道,佛祖曾在金刚法会上亲言,须菩提已证无诤三昧,这是人中最为第一,为第一阿罗汉。
乃是众多僧人心中的偶像。
为什么师弟会不喜欢离欲阿罗汉?
问起原因,玄奘用稚嫩的声音告诉他们:
“佛说:因为须菩提已入无余涅槃的圣者阿罗汉那没有欲界的善心境界,他的起心动念并不造业,也不产生业的果报,心的造作像天空中的飞鸟飞过天空一样不留痕迹。”
众人依旧不解,这不挺好的么?
无心,即不动欲。
不动欲,便不造业。
万般不沾惹,离欲不堕轮回。
这乃佛家真意,为何会讨厌?
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却让所有人久久无言。
稚嫩的玄奘反问道:
“这不就是道家的清静无为吗?”
一句反问出,辩经便结束了。
无心的境界是不行善、不造恶的境界,是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佛与阿罗汉的境界!善人与善法相应,圣人与道相应。
这本是佛经之中的智慧。
可是……
对啊……
这……
这不就是清静无为么?
佛道有别,为何在终得正果时,却好像……大家都一样呢?
这场辩经无疾而终,可留给空寂的印象却是极深。
因为时至今日,为什么阿罗汉果位的无心离欲,会与道家清静无为相合,都没有一个正确答案。
虽然最后可以论述概括为一个“殊途同归”。
但佛与道,不是应该从本质上就不同么?
甚至连师父都没有给出一个正式答案。
而今日空寂听到玄奘再次提起这件事,一方面陷入追忆的同时,又忍不住问道:
“为何又提起此事了?”
“因为……我悟了啊。师兄。”
消瘦的白衣僧人双眸中忽然亮起了一团光火:
“因为我在守初道长的心中,看到了一尊阿罗汉。或者说,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清净与无为。“
“……”
“阿弥陀佛。”
忍不住双手合十,僧人语气虔诚慈悲:
“曾经,守初道长与我说:菩萨不是因为成了菩萨才去渡人,而是因为渡的人多了,才成了菩萨。我心虽有感,可却依旧想的不太透彻。直到那一日,我看到了他的心。忽然,我悟了。师兄,佛与道……有什么差别吗?”
他发出了自己的反问,宝相庄严。
“我们修己身,渡世人。先成佛,再传法。而道家修无为,红尘不染,才能成仙……这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己心而起,师兄,可对?”
“……嗯。”
听到空寂的应声,玄奘却忽然摇头:
“错了啊,师兄。我们都错了!修己身,乃私欲,是成不了佛的!”
“!”
空寂猛然抬头,看着师弟的眼神里满是荒唐。
就像是在问“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样子。
可玄奘却笑了。
也不解释,而是点点头:
“师兄,我心有迷惘,今日之问,师兄不可解,师父亦不可解。甚至守初道长也无解。但确实,是我心中之问。曾经,于黄河之上,道长问我:和尚,求而不得,苦不苦?我告诉道长:苦。之后,道长拿迦叶尊者举例,告诉我,这世间之人大多都如迦叶尊者,能力不够,只能管好自己。所以才自持修行,修己身。有错吗?没有。可是,师兄,迦叶尊者选择了修己身,是因为得证佛祖,知晓自身德行不够。他不够,佛祖够。所以,佛祖选择度化世人。对吧?”
“……”
空寂无言以对。
隐隐约约……他觉得,师弟的身上似乎发生了一种……莫名的重大变化。
看似平静的面容之下,却是那汹涌彭海的海潮所卷起的滔天巨浪……
他不知道师弟要说什么。
可不知不觉间,后背……却已经湿透了。
而就在他面色彷徨之间,却见白衣僧人双眸燃火:
“太小了!师兄!”
小……?
什么太小了?
空寂心里满是不解。
可下一刻……
“度己,不可成佛!唯有度尽众生疾苦,患难、贪婪、忧怖……方可成佛!这世间佛门子弟皆为迦叶尊者之流,修得一己私欲。我们……修错了!大错特错!修到老,无非只是迦叶尊者而已。”
“……”
“……????”
“……?????!!!!!”
空寂脸上一片骇然。
看着似乎性情大变一般的师弟。
瞠目结舌,口不能言。
他……
他要干什么?
如是观照,充满慈悲浩瀚的火焰之中,那双眼睛似乎看懂了他的迷茫。
便告诉他:
“世间若寻不到真佛,众生便不可解脱。那我,就把它……找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