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事了,刘裕又召集了一众高官齐聚宫室。
司徒、中书监刘义真。
尚书左仆射徐羡之。
尚书右仆射王弘。
侍中谢晦。
中书令傅亮。
护军将军檀道济。
丹阳尹蔡廓
……
还有刘裕一直仰仗的诸多幕僚,全部都被召入皇宫。
这种仗势就连每年的大朝仪都多有不如。
但一旦聚集,就意味着必有大事发生。
坐在龙椅上的刘裕此刻居然是有些小小的紧张。
因为他们要完成一件自古以来从未成功的壮举——
北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北伐有什么理由吗?
没有。
只要有实力,就要打,就要恢复祖宗故土。
北伐,从来都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刘裕的首席战略家谢晦向刘裕进言:“北伐事大,需有完全之策。臣等日思夜寐,坐定战略,请陛下一略。”
从北到南一般有三条路。
一条是从关中直取襄阳,攻破西面防线,从荆州顺流而下。
一条是从洛阳进入中原腹地,兵临两淮,封锁长江。
还有一条则是从青州破彭城,走广陵,灭江东。
同理——
从南方到北方也有三条路线。
从关中出兵渡过蒲阪抢占河东,继而向北包围晋阳。
从河南的洛阳、滑台的渡口过大河,入河内,扫荡河北。
还有一条是从青州的济水打过去。
这其中最靠谱的就是第一条路线,复制当年秦出山东而灭魏、赵的辉煌。
因为从关中出发,只要派人守住河东与关中的连接点——蒲阪,基本就没有后顾之忧。
从中原打过去,根本就是找死。
北魏的骑兵可以轻松将整个中原当做狩猎场,轻易狙击刘宋的粮道。
历史上刘义隆的“元嘉草草”很大原因就是粮草屡次被北魏骑兵给劫走,搞得檀道济不得不撤兵,将河南拱手想让。
谢晦也很清楚的提出北伐的主攻路线——关中!
从关中打河东,如此的话距离北魏的首都平城就不远了。
到时候一旦北魏将兵力集中到河东来……
嘿嘿。
河东可不像河北。
那里的北面几乎都是山地,将平原交错割裂,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区域,完全可以将北魏骑兵困死在其中。
当年武安君白起伐赵,就是把赵括带的四十万赵国大军困在山里,切断了粮道,逼得赵军不得不正面决战,造就了白起“杀神”的名声。
其实真的不是赵括菜,实在是他被逼的没办法。
现在谢晦就是希望将北魏的主力给吸引到并州去,让他们下马和宋军用步兵一绝生死!
“但如此行军的话肯定不能放弃大河的防守。”
在河北、河南打容易被绕后,在河东打也要防着北魏铤而走险。
要是北魏不要命的趁宋军攻打河东之时入侵中原,这同样是众臣子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所以此次战役臣总结为一攻一守,一快一慢。”
“所谓一攻一守,攻就是主力堆积在河东,啃下这里。守则是守卫大河。”
“攻亦不可强攻,我们要给索虏调集兵力来并州的时间。”
“守亦不可固守,大河绵延不绝,其上渡口无数,有再多兵力也是守不住的。”
“臣建议在大河要点布置兵力,采用陛下的“却月阵”上北岸,骚扰北方骑兵,让他们疲于奔命,不能调集力量入侵中原。”
“此外,臣还提议在中原布置一支骑兵,随时防备。”
谢晦将目光移向刘义真。
“听闻秦王殿下在关中曾设立一支名曰“长宁”的骑兵,他们的战马都是从柔然和胡夏互市换来的,不弱于北魏战马,由他们巩固中原最合适不过。”
刘义真没有异议,静静听谢晦布置。
“一快一慢,则是臣希望行军的时候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河东,但打的时候要慢些。”
说完这话,谢晦的目光有意无意的盯着地图的西北侧。
胡夏和柔然……
这两个二五仔不防着点谢晦也就不配成为刘裕的首席军事战略家。
要知道在刘裕手下,只是凭着陈郡谢氏的身份混是混不起来的。
在刘裕这世家身份从来都不是加分项,而是减分项。
谢晦不过而立之年就能混到三高官官的地位真的是凭借真才实学。
至于防备胡夏,保卫关中的事谢晦提议同样交给刘义真在关中设立的另一只府军——永安军。
不是谢晦看不起关中士卒的战斗力,不让他们上正面战场。
而是本地人守卫家乡的时候总是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就算真出了什么意外,他们也能受得住。
谢晦的战略说完,剩下的怎么打就不是他的事了。
刘裕打了这么多年仗,每个人的分工都极为明确。
谋士出谋划策就是,剩下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