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大皇子的提议,众人惊讶莫名。
让四皇子荣王,作为钦差外出赈灾?这个大皇子,也真是敢想。
大周朝野,谁人不知道。这十年来,荣王连自己的王府都很少迈出过,更别说离开京城了。
“陛下,微臣认为,此事万万不可。”工部尚书朱有理出列。
“朝廷救灾,历来以户部为主,拨粮拨款赈灾,工部只是负责后期重建工作中的修堤筑坝工作。救灾之事,纷繁复杂,荣王年幼,身份贵重,岂能亲身犯险。”
朱有理的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不过,天成帝也很好奇,一直躲在王府的郭怀荣,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荣儿,你的想法呢?”天成帝一脸慈祥,望着郭怀荣。
“父皇,儿臣听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灾区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大灾之后,必有大乱大疫。儿臣认为,救灾如救火,当务之急,朝廷必须派出能员干吏,放粮赈灾,施粥救民,安定人心。”
前一世,郭怀荣的家乡,曾经遭受地震,郭怀荣虽然因为上学,躲过了一劫,但家乡的惨状,历历在目。
“儿臣愿意代表父皇,代表朝廷,前住灾区,安抚灾民,为父皇分忧!”郭怀荣已经顾不得隐藏实力,主动请缨。
再拖下去,受灾受苦的,始终是可怜的老百姓。
满朝文武,呆若木鸡。
荣王,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亲赴灾区赈灾了?
谁都知道,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天灾的背后,定有人祸。尤其是洪灾,无论是水利建设,还是灾情预警,后期救治,都可能有大量的官员存在贪腐、失职等行为。
这些人,既是始作俑者,也是救灾的阻碍者,本身就是人祸。
其中盘根错节,让许多老臣,也望而却步。虽然,谁都知道,灾区每天都在死人,百姓们根本等不起,耗不起。
幸好,年少的荣王,勇敢的站了出来。
“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父皇一定全力满足。”天成帝也有一些感动,受灾的百姓,也是大周的子民。
“儿臣有三点请求,请父皇恩准。”
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就不再遮遮掩掩,郭怀荣在来皇宫的路上,就已经想好这三个要求。
“第一,请户部速速筹款筹粮,明天就将一百万两银票、五十万石粮草发往灾区,后期继续筹措,分批发送。”
“第二,请父皇派出三百龙骑兵,与儿臣一同前往。”
“第三,请父皇将儿臣上次切东珠的宝剑赐于儿臣,并授予儿臣便宜行事之权。”
“全部照准!”这些要求,一点也不过分,天成帝也很痛快。
争论了三天的问题,荣王用了三分钟,搞定。
散朝。
众人这时才反应过来,短短一个多月不见,荣王似乎变得更沉稳,更果断了,整个气质都不一样了。
等候在宫殿外的墨坝,此时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王爷,你真的答应前往邢州了?”
“救灾如救火,百姓的命,不是命吗?”郭怀荣知道墨坝的担心,只淡淡地问了一句,就让墨坝哑口无言,热泪盈眶。
墨门,一直宣扬“兼爱”。
为什么此时,在墨坝心中,只想到了荣王可能面临的危险,而忘记了受苦受难的灾区百姓呢?
“走,到工部营缮司去验货。”郭怀荣吩咐了一声,坐在马车上闭目养神。
“四十九天了,本王交给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看着有些憔悴的喻皓月,郭怀荣没有兴趣关心,时间宝贵,哪有时间煽情。
“鲁小班,带荣王到院中,验货!”喻皓月就是邢州人,工部营缮司,也有不少邢州人。
听闻荣王主动请缨前往邢州救灾,不少人都刚刚哭过。
一会儿,院中就摆上了一只巨大的木鸢。
郭怀荣没有说话,快步上前,前后左右地仔细地观看了一圈,又用手敲了敲,点了点头。
“就工艺而言,过关了。可是,本王的要求,是让它能载重三石,飞得更高,飞得更久。”
五千两赏银,不是那么好挣的。
“鲁小班,你干什么,损坏了木鸢,我拿你试问。”喻皓月看到鲁小班骑到木鸢身上去了,不顾礼仪,大声制止。
“鲁小班,你想要干什么?”郭怀荣没有怪罪,饶有兴味地问道。
“禀告荣王,要想木鸢听话,最好有人骑在上面操控,木鸢是小人亲自主持改进的,小人有信心。”鲁小班一边说,一边指挥人员启动木鸢。
郭怀荣看到,鲁小班双手紧紧地抱住木鸢的脖子,手中似乎还握着类似缰绳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