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抬大轿,三品以下,两抬轿。”
“呦呵,你懂得还不少,那什么人能坐八抬大轿啊?”
“三品以上的京官出京办事,也就是钦差大臣,才可以坐八抬大轿。地方上的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可以坐八抬大轿。”
……
爷俩逗着闷子,一路朝着琉璃厂走去。
路过一个路口的时候,李国庆看到墙根下面一溜摆着好几个“包袱斋”,蓝色、黑色破包袱皮上,零零散散摆着一些盘子、碟子之类的小玩意儿。
“老爷子,去䁖䁖?”
“不去,没必要,好东西不会出现在包袱斋里。”
“怎么说?”
“他们那帮人,就是喝街的,喝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吧?就是在大街上打小鼓加吆喝。打小鼓分两种,一种是硬鼓,一种是软鼓,硬鼓是收旧货的,发出‘蹦蹦蹦’的声音,边打鼓边吆喝‘收旧货嘞’。”
“打软鼓发出的是‘砰砰砰’的声音,就是收破烂的。打硬鼓的有钱,去大户人家,打软鼓的都是去大杂院。”
“打鼓加吆喝那是旧社会的做派,现在不敢吆喝,就敲鼓。有胆子大的才敢喊‘有古董我买’,‘有破烂儿我买’。这帮胡同串子都是老炮儿,哪条街有好东西,哪个区出什么玩意儿,他们都知道。”
“他们喝出来好东西,都有固定的买家消化,根本不可能拿出来卖。再说了,现在虽然允许个体经营了,但还是打击投机倒把,他们得跟红袖箍赛跑,好东西瓦卒了,他们不得心疼死啊。”
“只有实在卖不出去的破烂货,他们才会在大街上摆出来试试运气,就算被抄了,他们也不心疼。”
放牛的二娃子,进步得挺快嘛,现在也是文化人儿了。
不死心的李国庆蹲下来,一个摊一个摊看过去,果然,要么是没有款的民窑,就算有款也是什么光绪、咸丰的,李国庆压根就看不上。
陈部也不说话,就站在李国庆旁边,笑着看。
“这个怎么卖的?”李国庆指着一个黑色包袱斋上的小盘子问。
“哎哟,您真有眼光,这是康熙爷吃御膳用过的碟子,烧几百窑总共才成了不到十个,您看这釉面,看这花纹,万里挑一的好东西。”
“甭他么的废话,我问你多少钱?”
斋主伸出了一根手指头。
“一块钱?”
“您开什么玩笑啊,一千块,一块钱只能让您䁖两眼。”
“玩儿去。”李国庆站起身就要走。
“别呀,我要价,您还价,又不是不让您还价。”
“五块钱。”
“成交!”斋主熟练地用报纸把小碟子包了起来。
得!
又买贵了。
后世李国庆没少逛旧货市场,基本的交易规矩还是懂的。摊主漫天要价,买家就地还钱,但是只要买家出了价,摊主也同意了,买家就得掏钱买,不买容易挨揍。
“同志同志,看看我的货。”
“看我的,看我的,我的好。”
“同志,我这有皇太极的马鞭子,顺治的夜壶,比他们的货都老。”
……
得,李国庆知道他这是被人当成“棒槌”了,正准备离开,突然看到了一个黄色的小包袱皮。
这个包袱斋是卖玉的,也算是李国庆拿手的东西。当年在西疆服刑,李国庆没少被拉到海拔五六千米的山上去人工采玉,天天见、天天摸,也算是半个玩玉高手了,真玉假玉还是能分得清的。
“这个玉牌多少钱?”
“10块零5毛。”
“这个呢?”
“3块。”
“这两个呢?”
“一个12,一个15。”
“还算公道,这几个我都要了。”小包袱皮上总共也就这几件小玉器,李国庆直接掏钱给人打包了。
“好嘞,同志,我马上给您包起来。”
“不用那么麻烦了,你干脆直接连包袱一起给我得了,那玉一个个还挺脏的,省得您脏手了。”
斋主笑着不说话,手上用报纸包玉的动作却没有停。
“我说,你那破包袱直接给我得了……”
“行了,别丢人了。”陈部捅了李国庆一下:“别他么在行家面前丢人现眼了,这年头敢吃这碗饭的,都是行家里面的行家,你那点小心思啊,压根就不够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