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处长是坚定不移的茅台信仰者,别人请他,或者他请别人,没有茅台不喝酒。
中国文化热衷“比兴赋”,物质基础总被赋予精神象征,是故茅台早就不是单纯的酒水,既让大众嫁接为权势、富足、成功的指代,又被舆情描摹成腐败、暧昧、灰色的隐喻。以至于领导干部在饭店酒楼公开畅饮茅台,招眼甚至招恨、招祸——群众看见,易惹民怨物议;纪委发现,恐招一查到底。
办法总比困难多。吕处长起初让手下用矿泉水瓶乔装打扮茅台,然塑料瓶不便携带,据说还易生成塑化剂,久之且已成为群众普遍熟知、广泛散播的桥段,终归还是不便。某日吕处长下地市检查工作,途中小歇于高速公路服务区,邂逅白酒“闷倒驴”。吕处长对这酒全无兴趣,对其扁扁的金属壶倒高度欣赏:大壶,一次可装三斤酒。金属质地,扁平体型,便于携带,不损酒质。
吕处长让手下购买两壶“闷倒驴”,归来处理了酒,留下酒壶,洗净晾干,专门用来改装茅台。从此凡需吕处长备酒的饭局,人少带一壶冒牌“闷倒驴”,人多则带两壶。常来常往的朋友,皆知吕处长所喝“闷倒驴”之秘密矣。
吕处长老家县上的徐局长,喝酒也认品质也挑牌子,也知茅台是好酒。然资源毕竟有限,宴客多喝本地酒厂顶级的“神仙醉”。
官员爱搭线织网,徐局长想结交吕处长,经由朋友牵线前往省城拜访。
县里的局长见省上的处长,有的自卑,有的自负,有的自卑与自负相互交织——县里的局长在局里是话事人,省上的处长在厅里是中层角色,县里的局长按说比省上的处长更像领导,然,级别没有人家高,资源没有人家多,见面真以下级自居却未必心甘情愿,总想某些细节处似不经意间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底气。
吕处长待老家来客从来谦和周到,徐局长见上级领导总是礼数得体。在包厢握手寒暄、谦让落座后,吕处长看看徐局长带的酒,说:“我知道‘神仙醉’是好酒,但老徐你是从老家来的领导,今天你客随主便,我请客,酒菜都由我安排,好吧?”遂打电话让手下“把酒送上来”。
老徐看看老吕手下拎来的“闷倒驴”,心头泛起不乐:我来了,你愿意请客招待,是给我面子。可是,你不该用低档酒敷衍。让我喝“闷倒驴”,要么是你不重视我,要不为啥不拿好酒?要么是你在省里混得很一般,要不为啥没有好酒?
老徐笑呵呵地站起来,说:“吕处长,今天专程来拜访您,还是我请客。另外,您已经认我是老乡了,没把我当外人,我把自己喝酒的习惯给您汇报一下,可行?”
“客气客气,你说你说!”
“不好意思,我喝不惯烈酒,这,这‘闷倒驴’吧,太烈太猛,我一沾就醉。今天第一次见老兄您,我想多敬几杯,喝高了不礼貌哩。”
吕处长:“老徐,你尝尝这酒,我觉得还行!”
徐局长:“吕处长,我今天带的这酒,是顶级的,前几年价格不比茅台、五粮液便宜多少,只是这几年茅台、五粮液大涨价,这酒没咋涨而已。这回来看领导,我让酒厂厂长专门准备了最好的,您尝尝,您一定尝尝。”
老吕笑笑:“有人说应该客随主便,有人说应该主随客便。今天没有外人,我看客也要便、主也要便,两便最好,大家随便挑,爱喝哪种喝哪种吧!”
于是“一桌两酒”,徐局长带来的人听领导的话,倒上了“神仙醉”。吕处长召集的人,皆喝假冒“闷倒驴”。
席间,徐局长提议,自己跟吕处长换着喝三杯,互相敬酒。吕处长笑着答应了。
吕处长喝了三杯徐局长倒的“神仙醉”,说:“这酒不错,这酒不错!”
徐局长喝了三杯吕处长倒的“闷倒驴”,说:“吕处长,我爱咱家乡,还是觉得咱家乡的酒好。我有个建议,以后啊,您改喝咱老家的酒,保证都是顶级的,我全包了!”
吕处长摇手,说:“谢谢老弟,我不常喝酒,以后有需要一定麻烦你。”
吃完这顿饭,徐局长颇失望:看来不是慢待我,确实是实力有限。都处长了,竟然用“闷倒驴”招待家乡来客,在省城混得肯定稀稀松松。这样的人,咱不得罪,也不上赶着结交。
吕处长也颇失望:老徐呀老徐,你大小是县里主管一方面工作的主官,也算一方诸侯,挑吃挑喝不说,还没见识,只看牌子不认里子,你我不是一路人。你再来,我认;你不来,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