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臣子之礼回应道。
大宋历来重视皇子的教育。
资善堂一直从仁宗时期沿袭至今,虽然赵瑗不过是皇养子,但却与真正的皇子并没有半点差别。
可见赵构为了续宋这件大事,也是下足了功夫。
当初赵瑗和赵璩入宫后,便先后入读于资善堂,并且聘任大儒朱震和史学大家范冲为两人的老师。
教授内容一般不但包括经史和诗赋,还有书法、绘画和德育。
这一番名师指导下来,让皇子可谓是通经而晓义,知古今治乱。
“国公爷,今日到的挺早!”
范冲的这个话明显带有些讨好的意思。
以往他对于赵瑗始终有些不太喜欢,不喜欢他的激进,不喜欢他以往的少言寡语。
或许是因为史学大家的缘故,范冲反而更追求四平八稳,因而赵璩反而更让他欣赏。
然而他喜不喜欢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官家喜欢。
既然官家喜欢的,那么便是自己要去喜欢的。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学生自然不敢忘记先贤教诲。”
赵瑗的这一番话倒是让资善堂的这帮夫子们感觉有些陌生。
在他们看来,以往的建国公有些少言寡语,口舌并不是如此的活泛。
可是现在的建国公似乎一场大病之后,整个人的气质和气场都全然不同。
似乎变得更为活跃,也更加有朝气蓬勃之感。
“国公爷能如此勤勉,乃是大宋之福!”
范冲自从那日被官家训斥之后,自我反省了许久,一直都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官家对于建国公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转变。
当他看到内侍省和殿前司已经分别为赵瑗配置了金辇和侍卫,看这个架势已然有些储君的风范。
“瑗何德何能,不过是尽心尽力罢了,大宋之福万不敢当。”
赵瑗一听这范冲话里有话,便做出一副愧不敢当的感觉,从而期望能够套出范冲更多的信息出来。
“国公爷差矣,汝有北伐中原之志向,又有保全能臣良将之德,德才兼备自然万众瞩目。”
“话虽如此,议和是官家既定国策,北伐便是遥遥无期,至于保全良将,却也是有心无力。”
赵瑗装出自己一副无能为力的样子,便是想要探究一下范冲面见官家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果。
“非也,国策并非一成不变,因势而变也在情理之中。”
范冲将这话点到为止,也算是给赵瑗卖了个人情。
他又何尝不知官家父子二人都是在自己身上套话而已。
莫非官家真的会改变主意?
听着范冲的这些话,赵瑗敏锐的意识到话里有话,或许所谓的太祖托梦真的对官家影响巨大。
官家虽然多疑谨慎却又优柔寡断,虽然不会轻易表露出自己的立场,但又经不起旁人的劝说从而摇摆不定。
对于这样性格的人,赵瑗觉得就应该多发动有用的人去多方影响才是。
他觉得自己今天应该趁着大宗正这样的宗室首领在场的情形之下,尝试走走第二步。
既然自己有可能已经影响了官家,那么在这么好的情势之下就要再火上浇一把油。
“学生赵璩见过范夫子,诸位教授!”
门口突然而至的一句话,打破了赵瑗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