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80后,未婚无男友今年已满三十岁的白玎玲来说,结婚就是一个女字外加一个“昏”字。
古曰:婚者,昏时行礼。
出嫁的女子伴随着黄昏月色,踏上幸福吉祥之路。
而今,白玎玲看着这眼前婚宴却道:婚者,便是女子昏昏沉沉也。
为了这一天,女子忙忙
碌碌苦心寻逆,最后怀着兴奋、激动、焦虑、喜悦、恐惧、不安等等复杂的情绪踏上那张红地毯,这人还能不昏吗?
这是白玎玲第几次参加朋友的婚礼了?
看着前方逐渐走过红毯步入舞台中央的新人,白玎玲懒得在心里扳着手指数数,含含糊糊地对自己道。
这几年来她参加的婚礼差不多已有一打,庆幸的是好在这些婚礼都没有挤在一块儿,有时候隔个半年,有时候隔个一年。
这算是幸运的吧,向来乐观的白玎玲心想,至少她不用犯愁荷包太紧或是匆匆忙忙连轴转着赶场子了。
置于那一场场如工厂流水线般的婚礼仪式,白玎玲倒是每回都兴致勃勃地来参加,看着身边一个个原来是朋友同事的人走入人生重要的阶段,白玎玲由衷地替对方高兴。
不过,她自己的人生重要阶段,却迟迟未见有往前推进的样子。
虽然每每午夜时分或加班后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白玎玲也常常会陷入一种情绪低迷的状态。
身边的同学朋友一个个都找到了归宿,如今慢慢地就只“剩”下她了。
白玎玲不是个单身主义者,也一直向往着有一个自己喜欢,也喜欢自己的人,生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
白玎玲喜欢小孩,喜欢到她时常会幻想与自己的小孩一起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但,时间是最无情的,也是最公平的,他在每个人身上公平的流淌着。
于是就这样流淌着,流淌着,转眼已过去三十个年头,白玎玲还依旧没把自己嫁出去。
白玎玲出生在这座繁华都市的一户普通工人家庭,而这样的家庭充斥在城市里的各个角落,他们是这座填海城市里被忽略的人群之一。
小说和电影电视剧一般不屑于从他们这里面挖掘故事,属于小众人群会去看得东西,因为太平淡无奇太家长里短,写起来不容易,拍起来也没有激情,在一些故事里也只是充当背景一晃而过。
就好比在学校里时,大部分老师的眼里通常只关注两种类型的人,一个是拉高班级平均分前几位的同学,一个是拉低班级平均分拖后腿的同学。
前者因为很优秀,所以被关注,老师通常对这类同学也非常爱护。
而后者因为太差,也成了老师特别关注的对象,没事就叫到办公室里训导训导,请家长过来面谈面谈。
而那些处在中游的学生,就是一批容易被忽略忽视的中间人群。
但就是这些中间人群,却占着班级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他们是这个班级的根基,也是根本,因为没有他们就体现不出那些最好的和最差的。
好的和差的中间都需要这群人去填空,这样才能让你看到距离,距离越长,头尾也就越明显。
且无论好的有多好,是会跳级还是会在某一天谋到更好的出路,转学或是出国深造。
差的有多差,是会留级还是被学校开除通报批评。
这个班级的根本是不会变的,永远都会有这么多的人在里头。
不会散架,不会变动,保持一种长久的稳定。
白玎玲的家就是处在这样一个中间的群体中,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
七十年代初白玎玲的父母响应国家号召,城镇知青下乡到农村落户,等到再回到这座繁华的都市之后,纷纷接替他们的父母进入棉纺织厂工作。
白玎玲的父母就是在那时,通过厂里的领导牵线搭桥认识的。
那时候谈恋爱也简单,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两个人隔一个星期见一次面,约会完再约好下一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而约会的节目也基本一样,看看电影或是逛逛公园。
那时候自然也没太多物质享受,连吃饭也很简单。
白玎玲的母亲王玉兰曾向白玎玲回忆起那段时光,下了班,一个等,一个接,俩个人相约着去吃上一顿砂锅鱼头。
王玉兰当年被下放到农场里,一位标准的本本分分勤劳节俭的知识青年。
烫着当时流行的到肩头的半长卷发,长着一张清秀文静的脸。
在遇到白玎玲的父亲白建国前只交往过一个男朋友,最后是因为发现对方有些不良好的作风,便干脆分了手。
白建国那时候即没钱,人也老实芭蕉的。
虽然当年那张脸放到现在也算是帅哥一枚,清清爽爽的板寸头,周围时不时有女的找他帮这儿帮那儿,不过女朋友也没怎么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