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华心里很清楚,只要让蔡京负责举办这个项目,蔡京肯定会从中捞取不少好处。但也必须让他全面负责。自己作为皇上的秘书,不可能亲自去抓这些事情。行政的事,有蔡京;军政的事,有高俅。他就是协调皇上跟宰相和太尉之间的关系,帮助皇上做重大决策,做出决策之后让他们去执行。他作为皇上的秘书也好,皇城司的皇城使也好,对于宰相、太尉以及各个部门,有监督和把关的责任。至于蔡京可能会借机捞取好处的问题,他会让皇城司盯紧他。不为别的,只为掌握他的一些动态和情况,必要时这就是定时炸弹,能帮自己大忙。
徽宗听了杨光华的建议,就说:“好,明天早朝我特别强调一下。你抓紧把明天早朝朕要讲的,写一下吧。”
杨光华答应着,回到自己的位子上,立即伏案疾书。不到一个时辰,一份儿大宋朝举行全国龙舟大赛的诏书、重要事项、以及组织单位和责任部门,一份儿完整的诏书草稿呈交给了徽宗。
第二天早朝,徽宗就按着杨光华写的讲话提纲,简要说明了要举办端午节龙舟大赛的相关事项,并特别强调端午节龙舟大赛,是一项全国性的活动,这也是本朝第一次举行这种全国性的大型活动,由宰相全面负责,吏部组织实施。原本徽宗和杨光华考虑,这么作一下说明,一是通报一下,让大臣们知道;二是等于作了安排,然后下发诏书开始筹备。
可徽宗刚讲完,当梁师成宣布:“有事快奏,无事散朝”的时候,御史大夫肖永福突然站了出来,高声说道,“皇上,臣有话要说。”
自从蔡京任宰相以来,早朝议事的时候,大臣公开反驳皇上的情况,再没出现过;早朝时对皇上的决策提不同意见的也几乎没有了。虽然有时候蔡京等人也会发言,但是大多是附和皇上的旨意,或者拥护皇上的决定,基本上都是以歌功颂德,顺应皇上为主基调。所以,肖永福一站出来,众臣就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他。特别是杨振、方庆,还有翰林大学士江上云,都显露出期盼的眼神。毕竟,不赞成举行这次活动的大臣占大多数。
徽宗点了点头。肖永福便说道,“臣以为,这样的活动,最好不搞,要搞也不宜搞这么大规模的。臣建议,只可在京城选几个水平高的龙舟队伍,进行一次象征性的比赛,烘托一下气氛也就可以了。要搞全国性的比赛,可以说是劳民伤财。大家想一想,首先得要选拔比赛队员吧?进行组队训练,既要服装、道具、设施,还得吃饭喝水住宿,都得花钱吧?这些人来京,特别是福建、浙江、川蜀和云贵、海南这些偏远地区组队来京,他们路途遥远,花费必然就大,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让地方官府承担这些费用,官府肯定无力承担,他们只能依靠朝廷,是不是要为各地官府所有参赛的都要拨付专项费用呢?如果每一个代表队都拨付专项费用,那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种活动啊,不同于皇上登基三周年的庆典,那是必须要搞的,并且还要搞得隆重盛大。可这种节日搞的民众凑热闹的活动,对于国计民生、国家建设没有直接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还要花些无谓的钱,耗费无谓的精力,并且极有可能因为要花钱,地方官府会想歪招,从百姓的身上搜刮钱财。这样既败坏了官风和社会风气,也有损皇上和朝廷的形象。对于大宋朝来说,无疑是一种腐蚀剂。臣认为,鉴于这些弊端,端午节龙舟比赛应当制止;实在要搞,就搞小范围的,象征性的,没必要搞得这么隆重这么夸张这么高大上。”
肖永福的发言,无疑像在朝堂上扔了一颗炸弹,爆炸的声浪在瞬间弥漫了整个大殿。徽宗已经适应了在朝堂上他说什么,下边都一致拥护、或者都默不作声算作认可的状态。这种状态,特别是自从蔡京当政以来,只要蔡京发言,下面就没有别人再说话的,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皇上为主导,蔡京来迎合,别人一律装聋作哑这么一种局面。而徽宗对这种局面非常满意,也非常享受。可徽宗没想到,这个肖永福,竟然来了这么一通。御史大夫,是从三品的高官,也是朝廷的重臣。自从曾布被贬之后,御使们的嘴严了不少,很少在朝堂上随便发言,也不再轻易的弹劾这个弹劾那个,偶尔有弹劾的也往往被杨光华和蔡京将弹劾奏章悄悄的处理掉,并且处理得非常有艺术性,基本都到不了徽宗的手边,同时弹劾者大多也都主动撤回弹劾奏章。
此时,正当徽宗还没从肖永福身上转换过头脑时,翰林大学士江上云又站出来说:“臣附议肖大夫,完全赞成肖大夫的观点。”
朝堂上顿时就有了议论声,戚戚喳喳的。杨光华因为斜对着大殿,能从眼角看到朝堂上的动静。他看到杨震在轻轻的点头,而首席舍人于忠明也有点跃跃欲试想要发言的样子,但过了一会儿,看看没有其他的人再发言,却又缩了回去。
杨光华心想,这种局面自从曾布被贬之后就没有再出现过,今天冷不丁出现了这种情况,徽宗肯定不适应。他就又略微转头看了看徽宗,见徽宗嘟着嘴啷当着脸,两眼扫视着大堂,这种眼神,在以前是很少见的。在曾布被贬之前,凡有这种情况的时候,徽宗要么眼光散乱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