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朝廷的徽宗,和宫里的向太后,自从大行皇帝的龙辇出了皇宫,他们就一直挂念着,祈祷着。每隔一个时辰,就有一名专门信使快马来报,皇上和太后能够及时得知送葬队伍在途中的情况。前三天得到的消息都还顺利平安,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第四天晚上传来消息,天降大雨,龙辇歪到路边地沟里了。
向太后悲戚地掉下了泪水,伤心至极。徽宗脸上没有任何的色彩,只看着杨光华唉声叹气。
杨光华听到这一消息的瞬间,脸上现出悲痛焦急的神色,这是本真的杨光华作出的反应。可转瞬间李煜就现身在脑海里,杨光华的表情就变成了快慰和欣喜。这正是他和王诜给章惇挖的那个坑啊,终于让章惇踏了进去。大行皇帝的龙辇歪到了地沟里,章惇自然也就歪进了他们挖的坑里。
好在第二天一早,就又传来消息说,大行皇帝的龙辇已经拉出来,重新走上了御道。尔后就都是顺利的、好的消息不断传来。直到所有人员回到朝廷,徽宗和向太后这才真正的放下了心。但是徽宗的心里不高兴也不舒服,他认为这是章惇的不作为导致的,也一定是章惇措施不当、方法不对、不尽心、不尽力、不尽职、不尽责导致的。他又想到了那两个自己所争执的问题:章惇到了关键时候,能不能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现在看来,他是不会的。所以当章惇来向他禀报并做自我检讨的时候,徽宗没有任何的表示,既不说好,也没说错,只是冷着脸说了一句:“宰相辛苦了,大行皇帝总算是安眠了,咱们就都安心吧。”
徽宗的态度令章惇不安。但是他也深知这种不安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然的。徽宗居然没有让他休息两天,他并不感到意外。他知道这个小皇帝,在这些事情上不可能考虑得这么周全。因此,鉴于自己在这次为先帝举行国葬的过程中,犯下的过错,他也就不要求休息了。可他总是觉得心里不安不宁,因此自打从帝陵回来之后就一直睡不好,吃不好。
送走了先帝,朝廷的一切纳入了正常。徽宗似乎已经忘记了,先帝在去往永安路上发生的事情,他一心想的是要重振朝纲,要把大宋朝建设得越来越兴旺发达,他要做一个真正的圣主明君,做一个带领天下人过上幸福生活,令举国官民拥戴的好皇帝。
可就在先帝走后的第七天,杨光华收到了一份儿特殊的奏章,是弹劾章惇的,上奏者是御史陈中。
奏章写道:“章惇任先帝山陵使,在先帝龙辇遭大雨淋灌之际,他安坐自己的马车里,任凭先帝的龙辇陷于泥泞之中,又歪倒在路旁的地沟,险遭倾覆。后来,他竟然置先帝的龙辇于不顾,自己住到了远离先帝龙辇、舒服的帐篷中。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将龙辇拖出,以至于龙辇抵达帝陵的时间,迟滞了一天半之久,仅差两天先帝就进不了宗庙。这是对先帝在天之灵的大不敬,也是对大宋祖先神灵的亵渎。况且章惇有诸多罪行在先。朝廷应当、也必须追究章惇的责任,不管他地位多高,曾经的功劳多大,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罪大于功。这次先帝龙辇被陷一事,他罪过特别重大,必须严惩不贷,以谢天下。”
杨光华看了这份奏章,立即就递给了徽宗。徽宗一看奏章题目,眼光游离了一下,这正是他内心短暂矛盾的反应。他一直在想,怎么才能彻底的摘掉章惇这根毒刺,中间有过纠结,希望章惇能够像服务哲宗那样,服务于他,帮他把大宋江山打理好。可是他后来自己否定了自己。这次先帝龙辇遭陷事件,充分证明章惇是不会为他真心实意效力的。因为他十分清楚,章惇对他的看法和评价,他现在算是彻底认清了章惇的真面目。因此在他得到消息说先帝龙辇陷到泥泞里,歪到路旁地沟里的时候,他就已经下定决心要清除他。先帝国葬结束之后,他一直在等待时机。
果然,时机来了。因此眼光游离过后,他立即接过了奏章,仔细读完全文。然后,站起身,右手拍在奏章上,发出“砰”的一声,说:“好,时机到了。”
杨光华此时已经读懂了徽宗的心声,所以他并不说话,徽宗见他不吭气,就问:“光华,这份奏章,你怎么看?”
杨光华很是沉稳地说道:“皇上,首先,陈中这份奏章说的都是实情,实话。其次,根据章惇的历次表现,和这一次的做法,我认为陈中的要求是正当的,合理的。其三,通过各种消息来看,详细分析这次事件,正是由章惇的不作为导致的。就这一条,都可以判他个死罪,所以必须追究他的责任。至于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处分,还是要请皇上定夺。”
且说安惇手下有一个御史,跟陈中坐前后位。这一天他起身上厕所,无意中看到,陈中正在写奏章的套封,“弹劾章惇”四个字分外醒目。他便急惶惶走了出去,厕所顾不得上,先去报告了安惇。安惇扔下正在写着的材料,一路急跑,去报告了章惇。
章惇的反应出乎安惇的意料,只“呃”了一声,说,“我知道了”
章惇的心里早就有数了,所以等安惇离去之后,他立即就来到了垂拱殿。这时候徽宗刚跟杨光华说完关于章惇的事。章惇进门以后就跪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