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华的观点,全都得到徽宗高度肯定,杨光华自然高兴。于是就提议说:“皇上,您累了吧?要不,先休息一会儿,然后,我把您亲政以后,迫切需要推进的重点事项,向您禀报一下?”
对于亲政,在太后还政之前的一段时间,徽宗可谓既期盼又担忧。之所以期盼,是因为那段时间,太后对朝政过问的越来越少,奏折也不看了,如遇裁断不了的重大事项,他才向太后汇报。但太后总是吸纳他的意见,才做决断。这让他大大增强了独立处理朝政的自信心。再加上身边有杨光华等人,他觉得自己掌管朝政、独立处理政事应该没有问题。
担忧,是因为每遇到处理重大事项,他就觉得老虎吃天无处下口。这时候他往往就想,如果真的让他亲政了,那么大的一个国家,朝廷那么多大臣,那么多事项,能不能办得了?即使能办,能不能办好?心中茫然。
当太后突然告诉他决定还政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复杂的,突出的感觉就是意外、吃惊、高兴加欣喜,还有担忧、害怕加恐慌。太后一番鼓励的话,打消了他不自信和其它负面的念头,但他仍然十分的忐忑,所以当天晚上他迟迟不能入睡。第二天早朝时,一开始他只觉得屁股上发热,御座简直成了烧热的平锅。直到宣布了朝廷决定、太后大力颂扬了他,对全体朝臣提出了要求,章惇代表大臣们的表态发言也很给力,这时候他才觉得一块巨石“卟嗵”一声,从空中落在了地上。他咬住牙闭着嘴,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这两天,他按杨光华的建议,听了一些人的意见,自己也思考了很多。现在,杨光华要向他汇报的事,正是他最关心也最需要把握的,所以他当然非常高兴也非常期待,就说:“不累,快说吧,我都等不及了。”
杨光华汇报说:“当下最紧迫的,有这么几件事。第一,皇上您要辛苦一下,找一部分主要官员,谈谈话,一是表示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这其实就是拢他们的心;二呢,听听他们的态度;三是交代一下他们各自的重点任务。谈的对象,最好把您自己心上的人作为重点,但也不能忽略章惇那个阵营的人。不能让章惇和他那个阵营的人有错觉,而是要让每一个大臣都觉得皇上是看重他的,对他是寄予希望的。皇上亲政了,跟大臣们谈话就是交心、稳心、鼓劲儿。这样,所有被谈话的人都感觉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鼓舞和激励,大家就会都安安心心的把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守好自己的阵地,做好自己的事儿。”
说到这里杨光华停了一下,端起茶碗递到专注听讲的徽宗手上。徽宗接过茶杯呷了一口,说:“好,这个建议好,我从明天早朝以后就开始跟他们谈,跟谁谈,先跟谁谈后跟谁谈,由你来安排,让梁师成负责传唤。你接着说。”
杨光华说“第二项紧迫的任务呢,是要调整任命一批官员。办法呢,我觉得还是采取上一次的办法,我让韩忠彦悄悄给几个已达到退休和接近退休年龄的官员,特别是身体不好的官员打招呼,让他们主动退休;然后把他们空出来的职位,尽可能地安排忠于皇上的人。不管是文职还是武将,都要通盘考虑。文职这边,让韩忠彦拉一个可提拔官员的名单;武将呢,建议由曾布提出拟提拔官员的名单。对部分官员退休空出来的岗位,我们可以采取调剂的办法,非常重要的岗位尽可能不安排章惇阵营的人,但还不能太明显。眼下来看,章惇阵营的人认为,太后还政以后,皇上没有了后台,没有人保护您和扶持您了。而章惇又可以象哲宗朝那样一手遮天了。所以这些人现在都活跃的很。而您呢,对他们一视同仁,既不轻视他们,也不慢待他们,并且要让他们感觉到皇上对章惇是重视加依靠,对章惇阵营的人,您也特别重视。给他们造成这样一种感觉才行,只有这样他们跳的才更高,闹得才更欢,将来咱们收网的时候,也才能掌握更加清楚的情况和确凿的证据”。
听到这里,徽宗插话说:“好,这个设想很周全。这样办也很好,不这样办下一步我们就难办。”
杨光华接着说:“第三项紧迫的任务,就是把前期太后和您调整过的上下行文程序、颁诏及上奏的程序正式修改,颁行全国。原来的制度和办法,是皇上高效执政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必须改掉。这事我估计章惇可能会阻挠,您应对的办法就是一句话,这是太后修改并明确了的,现在只是正式颁行全国。他要是还阻拦,那就是否定太后的决定和功绩,他不会担这个罪名的。特别是官员任命程序和诏书的签发,上次任命韩忠彦和李清臣,太后为了避开章惇的阻挠,强调特事特办,但朝廷不能啥事都叫特事,也不能啥事都特办,所以这次就直接把给事中、中书舍人直至宰相的三级审核制的办法,修改为只限于以朝廷名义下发的文件,凡是以皇上名义下发的文件,一律由皇上根据内容需要,责成翰林院或者中书省起草,经首席中书舍人审核,报请皇上终审并签发。这样,避免了皇上下发诏书、敕书等文件也要三级审核的繁琐手续,提高了效率;当然,最重要的是强化了皇上的权威和尊严。不这么处理皇上您的旨意就无法顺畅快速地下达,甚至无法让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