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本是卫国没落的贵族,姓公孙,名鞅,但也叫做卫鞅,只是因为后来秦孝公把商地作为他的封地,所以才有商鞅这么个名字。
商鞅年轻的时候就热衷于研究法学思想,对李悝、吴起这类的改革成果很是眼热。
当时的卫国是魏的附属国,一切都欣欣向荣,商鞅对于未来充满着热忱和希望,想着日后肯定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所以成年的商鞅离开故乡,第一个投奔的就是推崇变法的公孙叔,希望有朝一日能被公孙叔看中推荐给魏王,那会儿的举荐就是如此麻烦,所以贵族才会养那么多门客,没有其他的晋升途径啊。
商鞅投奔到公孙叔那没有放弃学习,反正就是跟打了鸡血一样,还在研究《法经》这些前辈们的经验。】
接下来就是送人头的操作了。
想到这里,许多人脸色都扭曲,尤其是被嫌弃的六国余孽,都是那个两个老六造成的。
【公孙叔当时还没来得及推荐商鞅就开始重病,魏惠王听到自家丞相病了亲自过来啊,也不知道该说他是看重公孙叔呢还是不看重。
公孙叔也是个老六,他眼瞧着就要双腿一蹬走了,开始安排后事和举荐商鞅。
他举荐就举荐吧,魏惠王还不信,还在心里嘀咕公孙叔病糊涂了举荐个年轻人,好家伙,你倒是别问啊。
公孙叔也知道魏惠王不搭腔肯定是不相信,将身边的人支走,“大王啊,您既然不愿意用商鞅,那一定要杀了他,千万不能叫他逃出魏国。”
商鞅:你们两个玩的挺花啊,就是有点费我命。
不过这话一出,魏惠王更加认为他的丞相脑子已经病得不清楚了。
至于为什么说公孙叔老六,他等魏惠王走后又把商鞅叫过来,说道:“我刚才和大王举荐你但他沉默了,我知道他不会用你,所以我又建议他杀掉你,你现在逃走还来得及。”
说实话,他这么一番操作下来看着是挺累的啊,瞧着是谁都不想辜负,但你真的很像个挑拨离间的。
商鞅没有立刻逃走,苦笑道:“既然王上没有听从您的用我,那么也不会听从您的杀我。”
还真被他猜中了,不过经此一事,商鞅也明白魏国不是他幼年时想象的那个魏国了。
正好,秦孝公的招贤令一出,商鞅立马心动,收拾收拾包袱立马投奔他的明主去了。】
听了如此绕的事情发展,一群人只有一个想法:公孙叔这是干什么啊?
你要是想保商鞅那就别说那句杀他啊,你要是害怕成为后患倒是别叫他走,直接杀了不就成了?
你两边都说,好像是两边都放不下情谊,但说实话,他们真的感悟不到啊,只觉得这个人真的很别扭啊。
操作下来就跟墙头草一样,既对不起魏国又对不起商鞅,两边都不落好。
难道真是生病把脑子弄糊涂呢?
【要说魏国作为六国的人才输送基地真的是一点都没夸张,都不说那些不知道的名字,光是传世大才那都是一批批的,人家魏国那叫一个豪气啊,完全不是一个两个的送。
商鞅强秦等会儿我们会讲,他的名声压根不需要过多解释;
其实除了商鞅,秦国接收了许多魏国投奔的人才,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四个丞相或者都是大良造那都来自魏国啊。
等到了咱们始皇大大,直接送来个国防部长尉缭子,灭六国他可是出谋划策、指定方针的啊。
大秦不缺猛将不缺文臣,但战略家这种稀罕人才到哪里都是座上宾,除了魏国。】
秦国历代国君便是肯定:确实要感谢魏国啊,以前还没觉得,可你是因为秦国本身吸纳人才太多,也不挑什么出身地,但总结一下,魏国的顶尖人才还真是送的不少啊。
搞得他们都不好意思啊,但脸上的笑容如何都抹灭不了。
【文人送的差不多了,为了避免被别人说偏心、重文轻武,魏国表示他也得送点打仗的武将啊。
一手训练出魏武卒的吴起啊,直接把秦国打的连连败退,后来被排挤到了楚国,又训练出另外一支强大的军队,还把之前的魏武卒击败,帮楚国把被夺走的地盘拿回来了。
还有孙膑,因为同门的嫉妒在魏国被排挤,还被实施了髌刑。
说实话,你不用就不用,但这么一搞人家自然记恨了,梁子可是结大了啊。
孙膑逃到齐国后被任命,然后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直接把魏武卒杀的差不多,自此之后魏国已经没有和其他国家争雄的资格,被打落深渊。
还有一个和前面的大佬比起来逊色的武将,那就是魏章,他还是张仪的亲信。
也不过是在和楚军丹阳一战里面,杀了数十万楚军,夺了楚国六百余地而已。】
而已……
众人只觉得浑身都难受,只想问一句:你说的是人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