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27章 霸国霸事(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章 霸国霸事(3)(1 / 2)

齐国内部,以国氏、高氏的损失最为惨重。家族栋梁战死已然是悲剧,更为不幸的是,因为拖累三军战场失利,他们在朝堂的地位一落千丈。田氏专权最大的两个对手被打残,田常成为最大赢家。

对吴国而言,十万几乎是倾国之兵,损失两万并非小数目。连年征战,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都消耗甚巨,要想人口增加,除非大规模移民,否则短期很难奏效。

比起春秋初期中期的战役,这场战役除了惨烈程度,使用的战术格外值得一提——诱敌深入围而歼之和预备队的使用,都是其鲜明特征。

“城濮之战”中以树枝绑缚车尾,通过驱车拖曳卷起漫天烟尘给敌方造成己方人马众多的假像,引其前来作战,就是诱敌深入。可是,那个时代,双方仍信守基本的军礼,占了上风就逼迫对方投降,最后签订赔款协定,双方撤军就是。

“艾陵之战”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以歼灭对方有生力量为战斗目的,已经初露战国雏形。攻城略地,杀将覆军,把自己的优势利用彻底,不留一丝和谈的余地——正是战国时代战争最突出的特点。

此次战役虽无略地侵占,把对方主将杀死还将人头作为献礼,已是杀人诛心之举,足令对方胆破魄飞,威慑力十足。

预备队的使用,可谓一大创举。区别于传统的上、中、下三军相互协同并肩作战,吴王夫差所将中军,并非常规队伍,而是机动部队。这支机动部队并不只是“第四军”,他们不参与常规作战。这就是吴王明知三军将士在前方厮杀却视而不见,不动如山的原因。

他要的是敌疲我精,敌退我进。时间越往后,战场上的吴军也好,齐军也罢,只会越来越困倦疲累。相反,他的精锐之师,正在养精蓄锐,已经隐忍大半日,个个满腔热血,蓄势待发,杀气腾腾。

为此,他不得不牺牲前方将士,尽管知道他们以弱战强,以少打多,正在苦苦支撑。为了最大程度的把预备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其余人食不知味时,吴王夫差仍面不改色,因为成竹在胸,早有预案。

不得不说,吴国之所以能在春秋末期的舞台大放光彩熠熠生辉,除了他们的国君野心勃勃之外,他们为克敌制胜投入的精力智慧也令人钦佩。尤其是他们的统治者,身为一国之君,总是身先士卒,奋勇争前。

并非鼓吹战争,崇尚杀戮,迷信暴力,美化争霸,而是想要表达,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想要在强手如林中脱颖而出,从上到下必须同心协力。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国王的见识气度励精图治更是决定一国能走多远的最重要的因素。

对齐之役大获全胜,吴王夫差龙心大悦,喜上眉梢。除此之外,他还暗暗得意——幸亏没有听某人的话,否则岂不错失大逞威风的绝好时机?

某人所指正是三十六年前父兄被杀、命悬一线、辗转逃到吴国的伍子胥。

邗沟通航后,吴国伐齐便提上日程,第一次小试牛刀,败兴而归,第二次则是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

作为吴王的左臂右膀又兼先王遗老权勋,伍子胥对吴国的贡献不可谓不大。吴王对外称霸,屡试刀锋,每次伍子胥都会帮助出谋划策,并且追随左右,共同征战杀敌。多年来君臣二人可说是合作无间,直到对越国的处置,初现分歧。

无论是一开始的求和还是越国君臣到吴国为奴,伍子胥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绝不能给越国留生路,而是要斩草除根把越国灭了。

吴王兴致勃勃的对齐耀武扬威之际,伍子胥又旧事重提,原因是——得知吴王北上,越王勾践特意送来厚礼重兵,大方馈赠,并祝吴王旗开得胜。众人皆喜笑颜开,惟有伍子胥面有忧色。

“越之于吴,心腹之疾。两国接壤,地处同一区域,风俗人物相类,若能合一,对越国有百利而无一弊。所以,越国对我国一直虎视眈眈,恨不得归入囊中。之所以对我国俯首贴耳,卑躬屈膝,无非是为了掩藏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尽管知道自己说话扫兴,伍子胥仍是苦口婆心的劝谏吴王。

吴王脸色不豫,浓眉深锁,他没有马上发作,只是低头不语。好一会儿才开口道:“若是越国想吞并我国,为何此次还送甲士武器,助我北上?”

“越国此举,乃是为了助长我国的野心,麻痹我国。”

伍子胥何等精明,怎会看不出越王的阴谋?不必智慧见识如伍子胥,任何一个不被利益驱使物欲蒙蔽的人,但凡有点理性都能想明白这个道理。

试想一下,一国之君沦落为奴,他会甘心吗?答案是否定的。再者,受了奇耻大辱,仍然毕恭毕敬的对待给过自己羞辱的人,符合人的本性吗?答案也是否定的。所以,只有一种可能,这个人的谦卑顺从是伪装的。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者,必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目的。

可惜,世人大多为事物表象所迷惑,一听阿谀奉承就深以为然,嘴角上扬,心中甜美,身心膨胀,飘飘欲仙。殊不知,明刀明枪易躲,最难防是口蜜腹剑。

“越国既已臣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