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晋王夫妇陪着独孤皇后用了膳,用膳之后,晋王便找了一个借口,提前回了大帐。
走进帐内,便见有一人已等在帐内,那人看见晋王,便微微行了一礼,道:“晋王殿下。”
晋王看向那人,为避耳目一身黑衣,正是右仆射杨素。“越国公不必多礼!”晋王回了一声。
杨素放下手来,道:“臣来此处,是为了多谢晋王殿下传信之恩。”
晋王伸手示意了一下,道:“本王也是受了太常卿所托,越国公先坐吧!”一边说着,晋王一边坐到了主位之上。
杨素却没有依言坐下,等晋王坐好,杨素又施礼道:“即便是牛兄所请,但殿下之恩臣还是会记在心上的。”
晋王眯眼看了看杨素,心里明白,此时杨素正是危急关头,他这个时候找自己来谢恩,不是浪费时间么?
所以杨素找他别有所图。
晋王直言道:“传信于你,不只是为了太常卿,而是觉得高颎等人欺人太甚,无法无天。所以卿若能锉一锉他们的锐气,本王何乐而不为!”
晋王说的如此直白,杨素明白了过来,关于科举之事晋王与太子已经争了近一个月,想必受了高颎一伙人不少的气。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就算杨素决定不了眼下的状况,只要保下杨素,能挫磨一下太子等人的锐气也是好的。
杨素眼神一亮,道:“这些时日来,臣虽暂居于离宫,但听闻晋王殿下在朝堂之上,力主科举选士。
臣私下里细细想来,这科举选士之法,不以身份所限,囊尽天下之才,实为千古创举,臣十分感佩。”
说实话,晋王刚刚在膳席之上,自己的内侍偷偷传信,说杨素造访自己的大帐的时候,晋王心中还是有些忐忑的。
毕竟杨素当下状况不妙,他私下会见杨素,就算杨坚有心庇护,高颎等人也会拿这个做文章。到时候,就不好处置了。
可眼下杨素竟然主动提及了科举选士的争端,而且明确表示自己站队于晋王,这让晋王心中一喜。
晋王眼底露出一丝笑意,道:“倒是奇了!”
杨素问道:“何奇之有?”
晋王放松了下来,道:“自本王提出这科举选士之法,朝野上下反声如潮,太子,高仆射,苏威都一致反对。但本王知道,真正想反对此法的不是他们,而是各地的豪族。”
杨素点了点头,道:“士族百年,士家在朝堂早已根深叶茂。朝廷选士向来以推举为主,自然是——士家推举士家,一脉相承。”
“是啊,士家推举士家,但本王不解的是,弘农杨氏也是士家,越国公为何反而在言语间支持科举呢?”晋王试探地问道。
晋王才不会轻易相信杨素会真心站队自己,只怕他会为了保命,阳奉阴违。事过之后,一拍两散,自己也没有办法追究越国公为何失信。
杨素略略思忖了一下,道:“晋王殿下以为臣此心不诚,投靠殿下只是临时起意?”
晋王听了,连忙摆了摆手,道:“越国公休要胡言,何为投靠?本王乃是亲王,太子尚在,岂可结党谋私?”
杨素一怔,他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刚刚将话说的如此明显,不料晋王自己却向后退了一大步。
杨素心里微微有些叹息,只好再解释道:“殿下可知,士族为何是士族?”
晋王听完,不解地问:“越国公想说什么?”
杨素回道:“所谓的百年的士族,依靠的不仅仅是兵力,财力,土地,更重要的是儿孙兴旺,后继有人。若儿孙不肖,即便人在朝堂,也不受圣人器重,这士家也终会没落。”
晋王轻轻嗯了一声,表示同意,道:“可这与科举有何关系?”
杨素回道:“科举不但可以为朝廷选拔人才,也可以激励士家子弟求学上进。若因为朝中有人推举,可轻易做官,那还有谁会专心钻研学问呢?家中尽是庸碌之辈,这士家也撑不了多久!”
杨素说的很是在理,晋王点了点头,道:“可朝廷官位就这么多,寒门士子求学若渴,官位若是被寒门挤占了,士家必然当官就少了。长此以往,士家入官只会越来越少,岂不是没落得更快?”
杨素笑了一下,道:“养一个学子出来,哪有那么简单?论起求学,寒门怎么比得过士家?
士家子弟衣食无忧,有藏书可看,有纸笔可用,有名师教导,而且——士家还知道朝廷选士的标准,朝廷需要什么人,考得什么内容,士家都知道。
但是寒门呢?他们买得起纸笔么?有藏书可看么?有名师教导么?若是没有,那便是蒙着眼睛过河,摸索着前进。况且,他们还要为生计所愁,哪有心情专心读书?”
晋王听了,心中有些不是滋味,因为他知道杨坚想推行科举考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削弱了士家对朝堂的掌控。可据杨素看来,这一招根本解决不了士家垄断朝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