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看了看群臣,“朕先提议,宁远伯李尊祖为平倭将军、镇守东瀛总兵官。”
“诸位可有异议?”
群臣一看,那我们还能有异议吗,“臣等无异议。”
这也在朱由检的预料之中,“东瀛的政务,设巡抚,同时兼任布政使和按察使,统理政务。”
“这东瀛巡抚,诸位可有合适人选?”
话音刚落,刑部刑狱司侍郎惠世扬起身奏报,“陛下,臣举荐东江营督军史可法担任东瀛巡抚。”
“东瀛刚刚收复,难免有倭寇叛乱生事,因此巡抚人选必然要知兵。”
“史可法自崇祯元年进士及第后,便投笔从戎,先后在军法处,京营,福建水师以及东江营中任职,一直以来忠心耿耿,从未出过岔子。多年的军旅生涯也早就已经锻炼出其军事能力,臣以为史可法担任东瀛巡抚,再合适不过了。”
史可法,师从东林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根正苗红的东林党人。只不过当时刚刚登基,为扭转文贵武轻的局面,便极力促进新科进士投笔从戎,史可法便阴差阳错的从了军。
原本东林党人对史可法这一举动十分不解,但随着朱由检有意识的拔高武将的地位,东林党人突然发现,史可法当初选择从军,未必不是一手好棋。
如今日本有大量金银矿,这么大的利益,任谁也不会放过,所以,身为东林党人的惠世扬,自然要推荐同为东林党人的史可法。
史可法,听到这个名字,朱由检的第一印象,就是品德、气节没得说,能力,没法说。
要是让史可法担任东瀛巡抚,那驻守东瀛的士兵,估计有的忙了。
“史可法确实是一块璞玉,他在军中干的很不错,这是有目共睹的,朕确实是不舍得如今良将离开军中,不过东江营对于史可法来说,也确实是小了一些。”
“新建伯。”
军法部总长新建伯王先通,立刻起身,“臣在。”
“军法部的左右次长不是还都空着呢,调东江营督军史可法任军法部右次长,稍后朕让军政部发公文。”
“臣遵旨。”
“诸位,可还有合适人选?”朱由检接着问道。
户部财政司侍郎钱谦益起身奏报,“臣举荐江苏按察使汪乔年。”
“汪乔年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再到江苏按察使,处事公正,素有贤名,且在地方多年,也有政务经验,臣以为汪乔年能够胜任东瀛巡抚。”
汪乔年,也是东林党人,但属于外围人员,推荐史可法不成,这是要退而求其次了。
吏部左侍郎温体仁立即起身,“陛下,汪乔年年轻有为,能力有目共睹,然毕竟年轻,又久事刑名,对政务处理,相对陌生。”
“东瀛倭寇,历来狡诈猖狂,担任东瀛巡抚之人,必须既通政务,又通军事才可。”
“汪乔年虽年富力强,但还仍需磨炼。”
朱由检点了点头,“有理。”
“温侍郎,既然你是吏部的堂官,那你可有合适人选?”
温体仁躬身道:“回禀陛下,臣举荐大同巡抚马士英。”
“马士英身为边塞巡抚,既领政务,又领军务,还曾协助原宣大总督陈奇瑜指挥阳和之战,大败蒙古林丹汗。”
“臣以为,马士英足以胜任东瀛巡抚。”
朱由检想了想,“马士英,的确是一个合适人选。马士英晋右副都御史巡抚东瀛。”
“至于各卫所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由军政部从保定讲武堂选考合格的世袭卫所军官中选任。”
“东瀛的知府、知县等官员,由内阁会同吏部选派。”
“陛下,”内阁首辅李国普起身奏报,“东瀛孤悬海外,地处偏僻,进士出身的官员,恐怕很难愿意前往。”
“知府,一定要选择进士出身的,哪个官员不奉调,就革去官职,革去功名,永不叙用。其余官员,能选择进士出身的就选择进士出身的,有缺额的,就选用举人、秀才。”
“另外,让朝鲜派人协助管理东瀛,让朝鲜人管理东瀛人,以朝治倭。届时若有矛盾,我大明的官员再站出来主持公道。”
“臣明白。”
李国普接着问道:“陛下,那些归降我军的倭寇首领该如何安置?”
朱由检想了想,“现在还有半个日本没有收复呢,对于这些归降我军的倭寇首领,要给予礼遇,让他们协助我们管理东瀛,但绝不能让他们再掌军权。”
“接下来,户部会同有司,尽快安排移民东瀛的事宜。”
“臣等遵旨。”
“此外,日本孤悬海外,消息往来耗费时日繁多,为保证政令统一,避免推诿,由镇守东瀛总兵官宁远伯李尊祖总理东瀛军政。”
忽然,朱由检感受到了一旁福王朱常洵的目光,淡淡一笑,“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