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对河西了解几多?”
难道是驻军贺兰山的邓艾战败了?
曹叡之问甫一落下,秦朗心中便闪过这样的念头。
作为备受天子喜爱的近臣、常督领天子亲军虎豹骑外出征伐的他,当然有资格知道各地的军情。比如年初时,逆蜀以“我魏之大患”的疤璞督战凉州之事。
故而他的回答亦很谨慎,“回陛下,臣昔日驻军鸣沙山,以扼守营寨为主,不曾深入河西,故亦不了解。”
“嗯.....”
闻言,曹叡轻作鼻音。
亦不复言,脸上浮起些失落,频频举盏示意秦朗共饮。
连续饮了数盏的秦朗,顿感吃不消,心中亦倏然想起个事来,便轻声说道,“陛下,臣虽不熟谙河西之事,但数日前入夏侯泰初家宅闲谈,机缘巧合得悉有一人对逆蜀占据凉州后的情况了如指掌。”
咦?
夏侯玄家中有人知?
曹叡放下酒盏,捋去胡须上的残余的酒水,静静作思。
倒不是他仍旧对夏侯玄切齿。
抑或者说,如今雒阳没有人会对夏侯玄非议了。
自夏侯玄颜面尽失的从长安归来后,便一改先前作风,不再与他人高谈阔论,再无置酒服散、歌舞通宵达旦为乐等纨绔做派。而是变得汲汲好学,常自研读兵书,常亲自登门拜访雒阳各将军府邸求教军争之事;就连军中老卒他都不耻下问,求教关乎野外行军、城内驻守等繁琐之事。
颇有几分“知耻而后勇”的劲头,亦有再续父辈善战名声之志。
且他本就出身于元勋之家、身份尊贵,又兼是备受追捧的名士,这样的做法自然会令人不吝赞誉,亦让人倾心相交。如先前与他往来很少的秦朗,都在他屡屡登门求教的过程中变得颇为亲善了。
“阿蘇可详言之。”
少时,曹叡再度催声。
“唯。”
秦朗恭敬领命,缓缓道来,“陛下,此人并非夏侯泰初家中之人,乃是凉州游学士子。酒泉表氏人,名李简字文策,前岁从........”
听至此,兀自阖目拈须饮酒的曹叡,手中动作一顿,语气很诧异的出声打断了秦朗,“阿蘇所言者,乃昔行刺逆蜀疤璞之人乎?”
“回陛下,是。”
秦朗轻轻颔首,含笑说道,“臣留意此人,亦是彼曾行刺疤璞之故。”
言罢不等曹叡催促,便将事情始末一一道来。
原来,昔日李简被司马懿授意官府给予通关牒文后,便继续东去游学,取道左冯翊进入河东郡、转河内郡再进入了雒阳。
沿途四处拜访有学之士,或求解惑传道,或求一观大儒对经书的注释。
因为汉魏双方战事不休,他乃从河西入魏的干系,且兼有不念死生报恩行刺郑璞的名声,故而各地豪右或官僚皆对他颇友善。
如常设宴他求讲解凉州风物、如问他河西易属后各郡县士庶的反应,尚有疤璞为人以及大汉在河西的施政举措等等。
对此,李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但从不言及魏国的政事,回绝曰:“简身为一介儒生,只求先儒经义,无有入仕之念,不预国事之言。”
对沿途官府或豪右之家所赠送的赠仪亦皆不受。
用度殆尽,则入豪右之家求佣书取资,豪右多予之,则不取。
久而久之,名声更隆。但他不以此沽名,仍是秉处心四处寻大儒谦虚求教,接人待物不卑不亢,半分攀附权贵之意都无有。
现今转道入雒阳是想观看昔汉灵帝时期,大儒蔡邕所碑的“熹平石经”。
嗯,乃是吊古。
录《六经》、立于太学前的石碑已然在董卓焚毁雒阳时毁掉不少了。
自然,他入了雒阳后,许多权贵之家亦邀他赴宴。
但他却以“边陲鄙夫不敢污雒阳权贵门第”为由尽回绝了,就连司马师的作邀都不例外。
而夏侯玄与他有交集嘛.....
乃是夏侯玄葛衣布履乔作寻常士人,在太学石碑处与之“偶遇”,以谈论文学为由请教了凉州风物,顺势将对大汉如何治理河西以及关乎郑璞等一并问了。
一番细细说罢。
秦朗谏言道,“陛下,臣家中亦有大儒注释孤本,若陛下欲知河西之事,臣翌日便寻李文策假经义之论而问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