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疑惑,许慎同样有,他身为治粟内史,昨晚得到陛下递交来的账目,连夜核算,当场傻眼,这么大一笔军粮缺口,惊出他一身冷汗,但想到始皇帝给他的保证,心中也是安定下来,自我安慰的说着:“或许今天,陛下就能把粮草的缺口补全了,就不需要自己操心了。”
许慎一直这么安慰自己,就这样,看完了整场誓师大典,大秦的军威令他震撼,久久没有回神,后知后觉,他一直都在等待着始皇帝给他答复啊,现在大军出征,陛下都已经向北而去了,人影都已经没了,这个时候,再相信也会察觉不对劲啊。
人已经走了,但军粮的问题却没有被带走啊,依旧是摆在面前的巨大难题,许慎当场惊呆,这件事办不好,他这个治粟内史,将是上任时间最快,下任时间也是最快的一位,而且是当场去下面报道了。
这不得不着急啊,于是在百官未散之时,许慎就来了,趁着三公九卿还在,必须把问题说明白了。
许慎这一番话,让朝中这些叱咤风云的大佬也沉默了,原本,这是许慎一人之事,但架不住陛下离去之前,一直说的一句话:“朕出征之后,朝中之事,以三公为首,九卿为辅,共决之!”
这句话是何意,首先,当然是权力巨大,主管一国大事,备受皇帝信任,能入列其中,便是对臣子能力和地位的肯定,其次,有权力在手,就有责任伴身,国家大事处置不好,他们这一群人,全部都要完蛋。
而三公九卿,就是朝中各方势力的代表和领头羊,这十几人的背后,势力错综复杂,规模庞大,就拿王绾而言,他是朝中老秦人,以及大秦旧贵族,士卒的领袖,这些人,在大秦之中盘踞数百年,势力之庞大,可想而知,而其他的几位朝中大佬,亦是各方势力的领袖,他们其中几人,就就能代表关中之地。
就关中之地这些贵族,士族和老秦人旧贵族,在关中之地经营多年,关中又没有战乱,你说他们没粮没钱,这开什么玩笑,鬼都不信。
在始皇帝眼中,这些就是一群巨大的肥羊,但这群肥羊却不好动他们,始皇帝当年坐上秦王之位,也是在这群旧贵族士族的支持下,无理由动他们,很容易引起反弹,这对皇族的声誉也不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但想要他们乖乖的割肉,自觉将粮饷拿出来,那就是痴人说梦,若真是如此,那大军北伐之事,阻力将如同洪水一般涌来。
奏章将会迅速堆满始皇帝的案牍,这些事情,可以预见,这群人,跟六国贵族不一样,算是始皇帝的支持者,始皇帝不好用强硬的手段,但是大秦统一之后,这群人在始皇帝后方,已经有尾大不掉的情况。
甚至,在前番议政之时,论大秦该行何制,王绾跳出来,进言分封,便是受这群旧贵族士族的影响,唯有大秦分封,他们这些人,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而就是从这一刻起,始皇帝对这一群所谓的秦之旧贵族士族十分厌恶,他们自诩有功,已经敢在朝堂之上与皇帝叫板了,随后议政的每一步,都是始皇帝和他们的博弈,若是一个庸主,可能这分封制还真就成了。
但这群人,面对的是始皇帝,始皇帝的决策,不能更改,始皇帝用他自己的强权,强行把这群人给摁了下去,大秦推行郡县,已经让他们十分不满了,但却无可奈何。
就是从此刻开始,始皇帝已经在思考如何对付他们了。
众所周知,造反想要成功,需要三个硬性条件,那就是军,权,财,只要有这三种条件的一个,都有造反的底气,要是这三个都有,造反成功便大大有可能。
军就是军队,在商鞅变法之时,大秦的军队已经全部收归大秦的君王调动指挥,甚至于总领大秦全部兵马的太尉,却也只是个虚职,没有皇帝授意,太尉调动不了一兵一卒,大秦的军权,在始皇帝一人手中,这群旧贵族根本碰不到。
权就是行政权,这是这群旧贵族最想要的东西,若是能掌握一方行政大权,天高皇帝远,你能奈我何?这也是这群旧贵族极力要求行分封的原因,只要大秦推行分封,这群旧贵族,高低都是一个诸侯,大周的诸侯之乱很直白吧,始皇帝不会让他们如愿,行郡县废了他们的权力梦。
财就更简单了,前两项他们没有,穷的只剩下钱了,但有钱也不行啊,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就能养兵,养兵就能造反,更重要的是,始皇帝想要北伐没钱没粮啊,而他们又正好有,这不是一拍即合吗,既能剥夺了他们的钱财,又能供养国家征战,始皇帝就没见过这么好的事。
把这群大秦旧贵族士族的财富钱粮给剥夺了,他们那造反三条件是连根毛都没了,那还有什么实力跟自己叫板,这一番操作下来,皇权再次被加强,估计以后,始皇帝在推行重大国策之时,也不用在弯弯绕绕了,这些个好处摆在面前,始皇帝能不办吗?
这个局在皇帝陛下脑子里瞬间就出现了,这种要别人钱粮之事,不光彩,皇帝怎么能做呢,皇帝一向大度,绝对不可能干这种事情的,但若是想让他们主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