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在市场上看到现场烙制的馅饼,油汪汪的十分诱人,便买了些馅饼。
馅饼与包子,是同样的价钱。
也是素馅一文钱一个,肉馅三文钱两个。
馅饼虽是加了油煎,但个头比包子小一些,反而更不怎么充饥。
黎锦便买了十个肉馅饼,花了十五文钱。
之后,黎锦便不知道该买些什么好了。
又到处乱转了半天,发现一家茶庄。
听说那四十文钱一斤的茉莉花茶是新上市的,便花了二十文钱买了半斤,用纸包着。
想起自己没带茶具回来,便又买了一组紫砂制成的茶壶茶杯。
紫砂茶壶五十文钱一个,紫砂茶杯是十文钱一个。
黎锦讨价还价后,额外要店家多送了自己一个紫砂茶杯。加上实价购买的五个茶杯,一共六个茶杯加一个茶壶。
合计一百文钱,黎锦便给了店家一钱银子。
临走时,店家也是用草绳捆着给包扎了起来。
不料包装方式虽是一样,茶庄却不额外向黎锦收费,这可比铁匠铺良心多了。
最后,黎锦又去油坊里买了一小篓芝麻香油,付了三十文钱。
黎锦想不出来还有什么可买了,便道:“回家吧。”
阿诚自然又点点头,跟着她走了。
黎锦回了“紫竹小院”,干脆把那两个丝瓜摘了一个下来。
阿诚帮忙削去了丝瓜皮,把丝瓜切成了象眼块。
【按:象眼块,为菱形的食材块状,形似大象眼睛,故得名。】
黎锦又取了四个鸡蛋,加盐和胡椒粉在碗里搅散成蛋液。
她在热铁锅里倒了冷的葵花籽油,油热后,蛋液绕着圈倒入锅中。
这本是与早上大同小异的炸鸡蛋,但接下来的步骤,却与早上又有所不同。
黎锦用手捻碎了几瓣去皮的大蒜,都扔进油锅里,与炸好的鸡蛋一同翻炒。
碎蒜遇到热油,自然变得香气四溢。
黎锦又往锅里加了井水,盖上锅盖。
一盏茶功夫,锅里的水也开了。
炸过的鸡蛋被水一煮,汤都变成了奶白色。
黎锦将象眼块形状的丝瓜丢进了锅里,再盖上锅盖。
数上两百个数,锅里又加了盐和胡椒粉,再撒些葱花,便起锅了。
黎锦是第一次吃到丝瓜。
虽然其貌不扬、对黎锦来说也不算常见之物,不过这东西倒还蛮好吃的。
因为是瓜类,所以很是绵软肥厚。
但相比其他的瓜类,丝瓜却额外多了一种软糯的感觉。吃起来还滑溜溜的,颇为有趣。
炸过的鸡蛋又被水煮过,油腻便全被煮掉了,吃起来很是清爽。
金黄蓬松的鸡蛋,遇到水会吸水而膨胀起来。却不会变得软烂,而是保持着焦脆与韧性,吃起来甚至很有嚼头。
丝瓜是鲜绿的,鸡蛋是金黄的,而丝瓜鸡蛋汤的颜色却是乳白色的。
这一锅乳白色的汤,喝起来有一股清甜又稠厚的味道。非但并不油腻,反而格外有一种清爽的鲜美滋味。
黎锦买回来的馅饼,是猪肉大葱的馅料。
里面的猪肉馅,居然不是剁碎,而是细细切碎而成的肉丁。
剁碎的是肉泥,吃起来相对没什么嚼劲。技术好的人,虽然是可以做到让剁碎的肉馅也有点嚼劲,但口感始终比不上切出来的碎肉。
有肥有瘦,却不是肥瘦毫无规律地混在一起。
想必是本来就分了肥肉丁与瘦肉丁,在包馅的时候又故意按着肥三瘦七的比例放进去的吧。
肥肉不腻人,瘦肉也不干柴,一咬下去,肥瘦肉混在一起,鲜甜咸香,余味满口。
占了馅料二成分量的葱碎,颜色翠绿,味道甜美而清爽。
比起馅料,馅饼皮更是一绝。
这馅饼的皮不但极其薄,而且是半透明的。
不用咬开,从外面就能清楚地看到里面馅料的样子。
馅饼皮只是薄薄的一层,却非常香脆。轻轻一咬,吞下后不需咀嚼,就仿佛自动融化在嘴里。
馅饼本来是稍稍有些油腻的食物,尽管这家馅饼店的馅饼已经是十分清爽的口味了,也依然难免会让人有容易吃厌的感觉。
但搭配清爽的丝瓜鸡蛋汤,这猪肉大葱馅饼吃起来却是刚刚好。
馅饼鲜美香脆,丝瓜鸡蛋汤清甜爽滑,吃起来别提多美滋滋了。
黎锦心想,不愧是京城,就连平民百姓,若是衣食无忧的话,小日子过起来还是很滋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