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照明弹腾空而起,悬停在半空片刻,而后缓慢下落。
漆黑的江面顿时亮如白昼,强光下一艘艘帆船悄无声息地自北岸而来,如同一行行展开了双翅的雄鹰伸张着利爪。
“共军渡江了!”
惊恐的呐喊之后,碉堡、临江工事的机枪响了起来,迅速编织出火力网。
炮火也随即从阵地后呼啸而来,在江面上爆炸激起巨大的水柱。
冲在最前面帆船内的战士还没来得及开枪就纷纷倒下,整艘船瞬间就被打得千疮百孔。
“进水了,下船,滩头集合!”
战士们呐喊着跳下帆船游向对岸,鲜血很快染红了江水。
长江北岸,杨树、于和炜、超哥身穿华野军服,站在岸边全神贯注盯着南岸。
战士们已经上船,整装待发。
枪声、炮声越来越紧迫激烈,对岸无数亮点闪烁。
于和炜:“看来情况比较复杂,预定的时间已经过了,先头部队还没有发出登陆信号。”
渡江战役规模大于诺曼底,战斗非常激烈,伤亡六万多人,先头部队全军覆没的情况不是没有,并不像许多影视表现的那样,部队帆船冲过去,而后迅速就在滩头展开。
超哥拧开水壶喝了一口:“二十八军不好打,是目前国军里最硬的骨头,所以才让他们镇守江浦拱卫南京,没想到被咱们啃上了。”
“这不用我们想,”于和炜瞟他一眼:“这是咱们的光荣。”
超哥眯眼看着黑暗的江面:“是。”
这时在南岸弥漫的硝烟中,三支信号弹如如风中之花摇曳升起,随后被风吹散。
“得手了!”
长江北岸随之几十颗信号弹升空,冲锋号此起彼伏,三十五军两万多人升帆渡江。
于和炜、超哥分别上了自己的船:“先头部队占领滩头了,同志们,出发!”
杨树跳起来,协助船工拉起船帆。
“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
战士们拿起船桨、木板,协力划水前进。
……
杨树猛然惊醒过来,额头上都是汗。
《战士》已经开拍快一个月,他时常这样惊醒。
拍摄进度正常,但拍得很辛苦,杨树梦里都在拍戏、打仗。
三十五军从渡江到进南京用了三天,他拍了一个月还没占领总统府。
战斗基本发生在夜里,剧组自然也昼伏夜出,每天天快亮他才睡下去,中午就得起来继续工作。
根据战史国军第二十八、四十五、九十九军担任南京城防,其中第二十八军是南京政府末期的精锐部队,负责守备长江北岸的三浦桥头堡阵地。
三十五军根据华野命令在江浦渡江,正好杠上二十八军,打得很艰苦。
渡江时国军的舰艇不断用排炮轰击,妄图配合二十八军固守,战斗越激烈,自然也就越难拍摄。
沿江阵地失守后,二十八军退入江浦城,又在空军协助下固守,三十五军攻坚两天阵亡数百人,于和炜就是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
所以为了尽快完成他的戏份,这些天除了拍渡江战斗还得拍攻城巷战,平湖影视城有民国街道,都能满足需要。
杨树自导自演,工作难度更大,好在有刘漫以及两个导演助理协助,几百人参与演出的群戏,现场指挥有条不紊。
拍摄顺利当然也离不开充足的前期工作,除了详细的分镜和拍摄计划,他对男主的表演也准备充足。
开拍前设计角色,他就把男主每一场表演都做好了预案。
创作是矛盾的,他一度想将男主设计成钢铁战士,如同古代侠客一般喜怒不形于色,酷酷地不苟言笑,仿佛任何事都了然于胸。
不过与刘漫、江诗语充分讨论后放弃了这个想法。
尤其是刘漫的建议值得参考:“男主经历十几年战争洗礼,无疑拥有钢铁般的意志,但也是普通人,应该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江诗语也说:“人物要有温度,别搞得现在某些剧中男主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所以为了丰满人物,最终杨树在这部电影有不少情绪爆发的戏,而且作了不同的表演设计。
按照剧情顺序大队长靳冬被曰本特工诱杀,收尸时仇恨愤怒地流泪。
攻打孟良崮战友欧壕牺牲,是不舍地流泪。
大军渡江,解放在即政委又牺牲了,是伤心遗憾地流泪,配合台词情感递进,表现得有层次而且通俗易懂。
江诗语对这些设计比较赞赏:“还是这样直白些更好,有感情就得表达出来。别玩深度让观众猜疑,猜错了就会觉得男主是个木头人,那就削弱角色的感染力了。”
于是于和炜牺牲时,他在战火摧毁的街头搂着尸体号啕大哭,喊卡后都缓不过来,又蹲在一边哭了好久,刘漫和江诗语轮流过来都没劝住。
超哥军装湿漉漉的,一头的汗,扛着把捷克式轻机枪也过来了:“他这是紧张情绪大发泄,我也曾经有过,谁劝都没用。”
于和炜站在一边忍不住感叹:“我刘皇叔是哭来的天下,你这是在哭泣中成长。”
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