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三年一月上旬,新年过后没多久,宁远候顾廷烨就被任命为西蜀都指挥使,授昭勇将军,带着家人前往蜀地戍边。
顾廷烨和明兰抱着团哥儿来卫府和卫允还有张氏告别,如今的顾廷烨也已经想通了,可是和卫允的关系却再也回不到当初,因为他们之间还隔了一个沈从兴!
卫允也不介意,只要他们一家子能够过得好就行。
一月下旬,原本在都察院做的好好的盛紘却忽然接到了一纸调令,让他去刚刚成立的河北路做提刑按察使的调令。
盛紘的长子盛长柏也没有例外,被调到往徐州担任知州一职!
二月初,卫允举家搬入了已然收拾停当了的平西候府,丁健也带着家人搬到了江都伯府里头。
又半月,朝廷下了催促卫允赴任的旨意。
三月初,推无可推的卫允终于再一次踏上了西去的路途,不过这一次,同行的还有张氏昭哥儿以及丁家一大家子。
至于曹氏隐晦表现出的让卫允把家眷留在汴京城的意思!那就对不起了,卫允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就绝不会再把自己的妻儿置于别人的掌控之中,不论那人是什么人。
而卫允的这一举动也正式宣告他和太后之间关系的破裂。
可如今卫允刚刚立下了这等不世之功,受封平西候,于朝野之中的威望已然达到了一个让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忽视的高度。
太皇太后曹氏纵使和卫允的关系破裂,可那也只是二人私底下联盟关系,以前有永安帝在,卫允没法对一个注定会把自己推上绝路的人忠心耿耿,所以他选择性的投向了曹氏这一头。
可现如今永安帝已然谢幕,曹氏掌权,偏偏曹氏在政见上与卫允是完全相悖的。
或许曹氏也是想让大周江山稳固,可在卫允的眼中曹氏的目光未免太过狭隘了一些。
并不是说所有的世家大族都是不好的,这些个盘踞在各地的大家族自然有其一定的优势,可若是从长远出发看问题的话,这些个世家大族们将来很有可能都是推进大周灭亡的因素之一。
卫允记忆之中那个强大的大明王朝,到了王朝末期,朝廷一年的岁入竟然只有几百万两银子,皇帝想要筹措军饷还得朝那些个世家大族们借钱!
后来后金入关的时候,抢夺自那些世家大族的金银财宝数以亿计!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卫允才会对新政如此执着吧!
毕竟那个至少曾经有把他当做了自家晚辈的老人对他的恩情,确实是比山高,比海深,这一点卫允从未忘记。
外放官员带着家眷本就不是什么稀奇事儿,纵使是卫允如今手握大权,旁人有些只言片语又能如何,此刻的卫允已经没有了顾忌。
听说卫允把一应的亲眷都带出了汴京,慈宁宫里头的太皇太后是大发雷霆,摔了无数的杯子茶盏。
随着曹氏手中的权势越来越重,人也变得愈发威严起来,以前的慈祥和蔼都少了许多,在慈宁宫伺候的宫人们没有一个不是小心谨慎的,生怕触了曹氏的霉头。
随着卫允把家眷带离了汴京,太皇太后曹氏也开始发力,先是下令将罗网开始大幅的扩张,大有将罗网当真化作一张笼罩住整个大周的天罗地网的趋势。
而且一应针对黑甲军的调令也相继颁发了下来。
可面对曹氏发下来的圣旨,刚刚成立的甘肃路却忽然出了乱子,先是吐蕃境内的几个部落联合起来进犯甘肃南境边区,而郑老将军驻守河套,分身乏力,而且驻守甘肃南境的可是黑甲军,袁文绍这个武定伯就只能挑起大梁,亲自前往坐镇。
可接下来没几日,甘肃西北又出了问题,传回汴京的军报上头是这么写的:西域诸国发生战乱,战事已经扩散到了大周西北边境之上,为了震慑这些西域小国,作为黑甲军统领的郭淅庭已经亲自领着大军前去平乱坐镇了!
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曹太后尽管十分气愤,可如今外敌来犯,将军们忙于领军迎敌而无法分身他顾,全都在情理之中,朝臣们的意思也都是边防为重,至于调动的话,以后再调也行。
而且锦衣卫乃是天子亲卫,太皇太后曹氏如今虽然掌握着朝政大权和传国玉玺,可曹氏毕竟只是太皇太后,朝政和传国玉玺也只是暂领而已,若是对锦衣卫做出过多干涉的话,只怕朝臣们都要怀疑她的用心了!
陕西和甘肃两路,新政的施行还在继续,尤其是甘肃一带,那些个不识趣的西夏贵族都已经沦为了阶下之囚,家产天地都被朝廷抄没,少数识趣的配合新政交出了自己手中的土地反倒是受到了优待。
如今甘肃一路百废待兴,一切都在有条不絮的进行当中,运转司也在南方大肆组织与锦衣卫交好的商号进驻甘肃。
可对于甘肃的情况没人能比当地人更熟悉了,这些个识趣的世家大族们在朝廷的牵引下,反倒是找到了另外一条发展的道路。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