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极度封闭,在八年抗战之后依然没有基本的是非立场,等于说他们是蠢死的。”
张导一直在摇头:“我知道你是故意的,你可得接受我的教训。”
拍电影不是即兴演讲,可能会说错话,剧本翻来覆去打磨,想表达什么当然是故意的。
另外《活着》获得戛纳评审团特别大奖,葛忧封了影帝,《鬼子来了》恐怕就是在复制这种成功,后来果然也拿了戛纳评审团大奖。
连阿佳妮听着翻译都发现了问题:“我很难理解,是什么样的军队会把两个危险的俘虏随便扔给一个农民,然后就置之不理了呢?”
这个不能怪姜导,原著就是这么写的。
故事发生在河北,抗日末期仍在那坚持敌后抗日的还能是谁,阿佳妮和张曼玉等人不知道,其余人的心里都清楚。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俘虏极少,难以想象会如此随意地处置,对方还是用枪指着男主的头,不但逼他保管好人,还得抽空审审。
当时农民近乎百分百文盲,审个屁,实在是匪夷所思的情节。
绝大多数后来吹捧这部电影的文章都回避了这个最关键的情节,实际上问题显而易见,连一个外国人都感觉不合理。
苏长青笑着夸了阿佳妮一句:“你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姜导也明白这是硬伤,叹了口气:“总得有个设定,最初就这么写的。”
苏长青微笑着敬他一杯:“所以姜导为了说这样的故事,只能先接受这样的魔幻设定。”
张导缓缓嚼着花生米:“你这做法危险,是在强行表达自己的观点。”
姜导喝了口酒,跳过了这话题,仍然非常自信:“故事是弱了点,那也得看谁说,我有把握讲好了。”
这是握有话语权的自信,他也的确值得拥有,姜导的才华无可置疑。
他反问苏长青:“再怎么着我这也是抗日片,您还能拍么?”
苏长青在日本有公司,之前两部片子是与日本人合作的,说这话就有点诛心了。
刘雨菲和穆沐对视了一眼,脸都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