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亲王、抱怨的话现在说来有何意义?老十四、吾想带着陛下回趟祖地,近几年我大清颇为不顺,可能是祖地犯了冲,让陛下去祭拜一下改改运说不定会有转机。”代善个老狐狸脑子最反应快,完全不是多铎个毛头小伙子所能比的,一句话就将正事给扯了出来。
“这两年我大清的国运确实有些不顺,去祭拜一下也是正理,也许就是因为咱们一直对祖地没有看管好才有此难。这样吧、豫亲王带两万兵马与礼亲王一块陪皇上回祖地祭祖。另外、将汉将孔有德和汉臣洪承畴也带过去。”
“老十四、为何要带汉人到祖地?”代善就是反应再快,也弄不明白多尔衮为啥要让自己带这两个家伙回满人的老巢。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要考虑这两个二五仔的死活?所谓的去祭祖、咱弟兄俩都明白是为了局势失控做最坏的准备,那般时候要两个汉奸干啥用?
“阿哥、眼下的大清不光是我满人的天下、汉人也是一根柱子也!父皇从白山黑水打到沈阳,不就是为了汉地的繁华吗?汉地之所以繁华、皆因有汉人也。将洪、孔两个汉人带回去祭祖就是要让先祖们看看我等收纳汉人的成绩。除了他们以外、阿哥此行还要带些汉人工匠过去,好好的将祖地修缮一番,以安社稷。”此时的多尔衮比谁都明白,要是不带些汉人精英到老巢,沈阳城一旦失守、退回野地的满人连生存都会是问题。
经多尔衮一番暗示,代善一下子反应了过来。孔有德和洪承畴这两个货,还真的带回去,不然大清就真没有翻盘的机会了。
“老十四、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到沈阳城妥善准备一番,二十天左右差不多够了,二十天以后出发吧。英亲王、明日你带四万大军回沈阳,以防明军突破大棱河一线后直插沈阳城。另外、给郑亲王传旨,让他无论如何要在大棱河一线将明军拖二十日的时间!二十日后,若是撑不住,可以带着人马退回沈阳城。”
“摄政王!郑亲王能靠着手中的兵马将明军挡二十天吗?”
“差不多吧、辽东普降大雪,明军行动势必会受影响,本王推算,他们怎么着也得再等二十日后,才会有进一步的大动作。”
多尔衮不是草包,他的军事才能相当优秀,对于战局的判断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现在的他已经明显的发现,目前的明军对于后勤的依赖,比之前的明军还要大。后勤若是跟不上,明军的进攻势头势必会放缓。
实际上此时的他,心里有更好的谋划,哪就是全面放弃沈阳城、保存主力退到白山黑水之间。若是能实现这个战略设想,起码明清之间的对峙还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说不准就会等来真正的转机,逆转国运。
但是现在的大清不光要考虑军事,还要考虑政治,连安排后路,都得找借口,更别说现在下旨,全线准备战略转进了。他若是将这道旨下下去,整个八旗兵都会不战自乱。由苦日子过好日子容易,可由好日子过苦日子却不容易,断臂求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计划必须周密、而且得将顺序都设想好才行。
第二天一早、代善他们带着六七万大军开始向沈阳城转进,多尔衮目送他们离开的时候、神情萧瑟。抗大梁就得有抗大梁的觉悟,局势好的时候、作威作福的是你,当局势危机的时候、顶在最前边的也得是你!多尔衮深知自己目前的处境,他必须是顶在防线最前沿的哪个人,这份责任是他必须要承担的。
时也命也、蒙心自问,他不觉得自己在掌舵的时候犯了多严重的错误。可自他掌舵以来,命运好像从来没有眷顾过他。明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天比一天强大,就比如现在对敌的明军、很明显是要比前两年交手的时候更难缠。如此让人绝望的时局,多尔衮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过命苦了。哪怕是这次将主力保存周全了,他这个掌舵人的威信也会大大受损。
不说明军的作战纪律、战术思维的改进,就是火器这一项,就能让人绝望。前几年,明军的火器凶猛是凶猛,但也不至密不透风,现在他觉得明军的火器在战场上已经能形成一道火墙了,让八旗勇士在战场上连一点周旋的余地都没有。
不管这一战打到何种程度,往后的八旗兵势必要将弓箭全部抛弃了,必须得围绕着火器重新建军。哪怕是仿制不出明军那样的火器,起码得做出像从蒙人那边流进来的自生火枪才行。靠弓箭和旧式火器与明军拼,简直就是在开玩笑。为啥非要代善带走孔有德和洪承畴?就是因为也就他两人有可能搞明白以后与明军作战该如何打。
“锦州城光复了,现在来说、复辽之战的基本态势已经明朗。然而、前线奏报说整个辽东降了一场大雪,对后勤供应产生了重大影响,起码正月里是无法启动沈阳战役。有鉴于此,朕决定调整整个战局的规划。让刘元斌将辽阳打下来之后,所有前线的兵马,以目前的战线为落脚点,暂停军事行动。等时节进入夏季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战事。”收到前线的战报后,朱由检越想越觉得,得让大军先停下来。
“陛下、前线二十万大军已经压过去了,这时候停战?岂不是朝令夕改?二十万兵马耗在哪里,多耽误半年绝非良策。”黄得功瞪着牛眼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