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倭寇的风波逐渐停歇,南平县城内也恢复了平静。
不过延平书院和府学倒是赖在县学不肯走了。
原因自然是鹿大王已经登陆外海,大家都知道东南要不太平了,留在城外读书还是太危险了。
不过读书人还都是闲不住的,自从徐士盛死后,城外也没再传出闹倭寇的事情,县城的紧张气氛松懈下来,这些读书人们又开始出城踏青游玩,只不过要多带上几个护卫。
延平书院的山长陈默群,正陪伴着好友何良俊在南平城东的九峰山踏青巡游。
何良俊就是拓湖先生,这位拓湖先生世代官绅,是松江华亭人。青少年时代,攻习诗文,爱好戏曲。后来做了贡生后曾经授官南京翰林院孔目。
仕途不顺畅后,何良俊辞官回乡专门研究曲艺,如今也是江南文化名流领袖。
不过去年倭寇攻破松江府,何良俊的藏书楼都被倭寇烧了,为了避祸这才从松江府南下游历。
陈默群是何良俊的好友,应陈默群的邀请何良俊在南平县暂住了一个月,而何良俊也投桃报李在南平县搞了个戏文征文活动,算是帮着延平府的读书人在全国打打名气。
万一能有一篇佳作面世,那延平府的读书人也能在全国读书人那边露露脸。
前些日子闹倭寇,陈山长也不敢出城,最近城外风声逐渐安稳下来,陈山长带着好友出城游玩。
这南平城外九峰山上名胜古迹非常多,此时陈山长和拓湖先生手持竹杖,两人矫捷的攀登九峰山。
身后作陪的是延平书院的教授和学生,他们气喘吁吁的在后面跟着。
陈山长举起竹杖,指着山上说道:“元朗兄,前面就是化剑阁了。”
何良俊,字元朗,号拓湖先生。
何良俊登高看着山崖下方的延平津问道:“这就是二剑合一的延平津?”
陈山长点头说道:“正是此地。”
“听说化剑阁还有李相公的碑文,现可存否?”
“李相公的碑文尚存,我带元朗兄去看。”
化剑阁是南平县一座名胜古迹,这是一段来自于晋代的传说。
相传晋代名臣张华擅长观星,他观星发现斗牛星宿之间紫气长虹,认为将有神剑出世,佩戴神剑的人可以做宰相。
于是他委托同样擅长星象的豫章人雷焕去豫章丰城做县令,寻找星象中所示的神剑。
古人认为天上的星象也对应地上的位置,斗牛星宿对应的就是豫章之地。
而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那一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说的就是雷焕在豫章挖出神剑的典故。
雷焕挖出两把宝剑,一说是太阿和龙泉,也有说是干将和莫邪,他将其中一把剑送给张华,自己则留下一把剑。
这时候雷焕的儿子劝说父亲不要藏下宝剑得罪张华,但是雷焕却说晋朝要大乱,张华也会被害,这剑是灵异之物,终究会化为他物而去,不会永远为人所佩带。
后来张华果然在八王之乱中身死,那把神剑也不知所踪。
后来雷焕的儿子雷华任州从事,一次带剑经过延平津时,剑忽从腰间跳出落入水中,雷华让人进入水中找剑,一直找不到。
只见到两条龙各长数丈,盘绕在水中,身上有纹,寻剑的人惊惧之下离开。
雷华叹息道:“先父化为他物的说法,张公终将会合的议论,今日算是验证了。”
这件事之后,南平人就在延平津边上的九峰山建造了化剑阁,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化剑阁上有不少名人题字碑文。
何良俊随着陈默群继续登山,果然见到了一座石碑,两人走到石碑处观看,这就是何良俊所寻的李相公的碑文。
不过这位李相公,倒不是当朝的相公,而是宋代明相李纲(绍宋里那位)。
看完了李纲的碑文,何良俊再看下方的延平津,张华、雷煥,雷华的故事交错,突然让人产生了一种古今悠悠的感慨。
陈默群说道:“元朗兄,马上就要到化剑阁了。”
一想到自己被倭寇焚毁的家园,何良俊叹息一声坐下道:
“下山吧。”
陈默群惊讶道:“马上就到化剑阁了,为何要下山?”
何良俊说道:“我想到兰亭集序上那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可还能记得我等今日登高?”
陈默群沉默了,他虽然是延平书院的山长,是本地的名人,可是他这样的人物,怕是能载入《地方志》都困难。
何良俊虽然是曲艺名家,但是也没有和吴中四子那样名扬天下,他这样的人也很难写入青史当中。
而能够记录在历史上的,无论是张华还是李纲,这都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人物。
雷焕父子跟着名人的故事,也能流传千古。
而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