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历史军事>汉道天下> 第801章 荀彧论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01章 荀彧论治(1 / 2)

荀彧沉默了片刻,微微欠身。

“陛下有诏,臣自当奉行。只是臣于度田的态度未必与陛下相同,是以一直未敢发声。”

“你什么态度?”刘从容不迫,却不容拒绝。

荀彧缓缓说道:“兼并是动乱之源,臣深恶之。臣之祖父淑在世时,产业每增,辄以赡宗族,不使财富积于一人之手,使子孙耽于安逸,又引人觊觎,徒招祸殃。”

刘协心中一动。“你家现在有多少土地?超额吗?”

“按照朝廷的标准,自然是超的。如果推行度田,大概要交出一半左右。”荀彧不紧不慢地说道:“这些超额土地的产出大致相当于臣一年的俸禄收入。”

刘协笑了。

他明白了荀彧的意思。

荀家的确多占了一些土地,但这些土地并不是他反对度田的原因,他随时可以交出来。

既然如此,他反对度田就不是出于私利,而是另有原因。

这些原因,他也清楚,无非是两种:一是不赞成急功近利,强行推进度田,以免生变;二是度田虽然是应该的,但直接剥夺多占的土地形同抢劫,与王道背道而驰。

毕竟不是所有人的土地都是强占来的,甚至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人的土地是合法所得。

朝廷说没收就没收了,还谈什么王道?

长安论讲时,就有人提过这样的观点。如果朝廷这么干,等于鼓励懒人,打压勤俭。会有很多人不再耕作,没钱就卖地,反正过一段时间朝廷又要度田,到时候土地又回来了。

这个道理看似有理,实则荒唐。

但执行时,却有可能变成真的荒唐。

刘协前世也读过一些书,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政府层层加码,级级歪楼,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成形式主义还是轻的,变成祸民手段更是家常便饭。

这也是他一直没有强行度田的原因之一。

但他没想到荀彧也会这么想。

他从来没有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以运动的方式推行度田。

讨论,发酵,配合着教化普及层层推进,发动民众的力量,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推行度田,才是他的指导原则。

身为当世智者,又有荀文倩时时为他传递消息,不时还直接联络,荀彧应该最能理解朝廷用意的人,怎么还会有这样的误解。

是我的步子太大了,还是他赖在原地不肯向前走?

刘协沉吟着,气息有些重。

荀彧看在眼里,心中明镜也似,却不说破,继续说道:“陛下,臣赞成度田,但臣不赞成满足于度田。治国当治本,如果不能解决兼并产生的原因,就算现在均贫富,不出三十年,兼并又将成为痼疾。”

刘协收回思绪,打量着荀彧。“如何才能治本?”

“轻徭薄赋,以工商富民。”

刘协来了兴趣,向前挪了挪,示意荀彧说得详细一些。

荀彧给刘协算了一笔账。

轻徭薄赋是老生常谈,很多人都说过,不能说没用,但用处有限。

毕竟宫里宫外、朝堂地方有那么多官吏要养活,必要的开支难以减免。更可怕的是战争的消耗巨大,一旦遇到规模大一些的战争,正常的赋税无法满足消耗,就只能加徭增税。

本朝年景最好的时候,一年的总赋税是八十亿。刨去地方开支,上交朝廷的四十亿。发完相关官员的俸禄,最后还能剩二十亿结余。

二十亿看起来不少,但开支也大,比如赈灾,比如战争。

而这两者又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风调雨顺的时候,日子还过得不错。一旦出现灾情,而朝廷又赈济不及时,就有可能形成叛乱。有叛乱就要出兵平叛,战争接踵而来。战争打乱了秩序,导致赋税降低,又会激起更多的民变。

所以这是一个死结,基本是无解的。

这时候,就必须加上第二条:以工商富民。

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创造机会,让百姓有更多的机会致富,就算遇到灾情,也不至于一下子赤贫,不得不卖田卖房,直至铤而走险,朝廷的压力就会大减。从另一方面来说,百姓富了,朝廷的赋税也增加,赈灾的能力也会提高。

压力小了,能力大了,社会自然更稳定。

所以,度田只能治标,富民才能治本。

“陛下减省宫室,是节流,鼓励工商,是开源。两者并举,王道必兴。至于度田,反倒不必急于一时。多则二十年,少则十年,工商兴,则田不度自平。”荀彧躬身再拜,言语恳切。“臣愿陛下多些耐心,垂拱以待王道。若陛下以为臣言可采,臣愿书于简帛,公布天下。”

刘协反复考虑了一阵,点了点头。

虽然他不完全赞同荀彧的意见,但他对荀彧的态度很满意。荀彧的想法也许和他不一致,但荀彧在努力地向前走。

这正是他对荀彧的期望。

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只要他能主动地向前走,总有成功的机会。

“既是论讲,自然是各抒己见,本不必与朝廷意见一致。”刘协缓和了语气。“论讲之初,我就说过,这次不由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