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歌曲《阳春白雪》,这是当时较为高级的音乐,因其水准较高,难度较大,能附和诵唱者很少。文学家宋玉曾有言道:“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士大夫和庶民们都不说你的好话呢?”宋玉回答说:“有人在郢都市中唱歌,开始时,唱《下里》、《巴人》,能够随声歌唱与帮腔的,有数十人。后来唱《阳春》、《白雪》,能够随声歌唱与帮腔的,只有数人。这是因为乐曲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这就是成语典故“曲高和寡”的来由。楚国乐器种类繁多:钟(用于祭祀、庆典等重要场合。)
磬(石类乐器,音色优美,音域达三个八度左右。)
鼓(用于各种宗教和社会活动)
瑟(丝类乐器,与琴合奏时被称为琴瑟和鸣。)
竽、排箫(均为楚国特有的乐器)
角笛(楚国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音色清脆悦耳。)
筑琴(古老的弦乐器,音色柔和,广泛应用于楚国的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楚国的乐器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在设计、制作和演奏方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充分体现了楚人的艺术审美和音乐智慧。
长袖善舞,是楚舞飘逸浪漫的典型表现形式。水波荡漾的舞蹈形态,推断楚舞具有袖长的特征。楚国毗邻长江,丛林山川较多,这样的自然环境使楚国人都具有浪漫的气质,自然界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楚地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和浪漫气息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了表达。
翘袖折腰,楚灵王喜爱女子细腰,而国中女子为达到君王的审美要求,满足君王的审美需求,便不择手段节食以达到细腰的目的。才有了那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陈凯茵、苏城、孟安瑞一起看篝火晚会,楚国的歌舞也与巫术文化关系密切,楚人在实行巫术的时候就要跳舞,并且是歌、舞、乐曲同时进行,然后开始狂欢,最初的舞蹈奔放而热情,人们扮成神灵的模样,脸上涂抹着各种色彩,围着篝火边跳边唱,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愉快。这里的居民,传言河伯与宓妃相爱,体现了人神之间和睦相处的典范,也体现了楚国巫风文化的浪漫。它不像周礼的那种巫风,把人神之间的距离规定的很死板,永远不可逾越,而是通过人和神相恋的故事,神和人能打破界限相爱,也表明了楚人心中的神是浪漫而又平易近人的。按照当时的习俗,女子年满15岁就要挽起头发,举行隆重的成年礼,表示到了适婚年龄。如果一直没有嫁人,最晚20岁也要举行成年礼了,否则就成为人尽皆知的大龄未婚女青年,走哪儿都被问一句:“你咋还没嫁出去?”梳理头发的工具有梳、篦、栉。楚国最盛行的发式当属编,也就是将头发梳于脑后并编成一根辫子,在末端用丝带扎住并自然下垂,典型的一根大麻花辫。这种大麻花辫在古代没有女子用,都是男子的发型,因为极利于男子的活动,它还成为后世男子长期流行发型的主源发型。盘髻,是楚国极为通行的女子发式,有点像现在流行的丸子头,将头发集中梳到头顶或脑后,盘挽成一个圆形的髻。头发长度不够,还在真发上接了大概40厘米长的假发。以所束的发根为中心,自左向右盘挽,形成一个高耸的圆形髻,最后用木簪横向固定。偏髻,就是将头发梳向一边束起来后盘成髻的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