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院的孩子在一所不那么好的小学上课,老师对逃课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史黛西花了几周的时间在街上卖花——对于孩子,这倒是很合适的工作,看在她可爱的小脸蛋和机灵劲上,文质彬彬的绅士们多数会笑着掏出钱包,为身边的女士买上几朵花。
花店老板不无可惜地想要雇佣史黛西——童工不那么合法,不过总有灰色地带。
但史黛西不想挑衅地头蛇。
挣到一笔钱,史黛西去古灵阁兑换了货币,再次混到魔法世界里,在二手商店摸鱼了几天,白天时间翻了一堆破书,有时候到了下午会买上一本。由于她总会顺手整理,老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管在哪个国家,二手书,最多的永远是教材。史黛西恶补了一下魔法世界观,总觉得似曾相识,她将之归结于童话世界内核总是相似的。
具备大概的常识后,她开始在魔法世界兼职打工了。
“哦,我是一半一半,我父亲是巫师,我母亲是麻瓜,父亲离开后,没有人教导我这些常识。”
听到的人总会一脸理解和同情,“是的,这样的家庭常常会存在问题。”
赶在天黑前回到孤儿院,阿卡丽女士并不知道她翘了一整天的课(永远优秀的成绩)。健壮得像是一头小牛的比利皱起脸,尝试在晚饭前的祈祷环节向孤儿院的长辈告状时,史黛西冲他微微一笑,细声细气道:“阿卡丽女士,今天老师表扬了比利——他在课堂上表现很乖巧。”
阿卡丽女士对她宠溺地笑了笑,转头看向比利,严肃道:“要保持下去。”说完,给他加了一块面包。
其他孩子渴望地看着小小的、金色的、诱人的面包,有几个机灵的孩子对金发蓝眼的女孩投以热切的注视。
史黛西回以友好地微笑,视线停留在比利身上,小小少年不自然地、短促地笑了下,有些坐立不安地挪动着肥屁股,不满的表情如同海沙被畏惧的潮水冲刷着。
在灰扑扑却又神奇瑰丽的对角巷混了一段时间,史黛西很快知道,英国每个十一岁的拥有巫师潜质的孩子都在一所叫做霍格沃茨的学校就学——而她已经八岁了。
从打听到的消息来看,这所学校会给麻瓜出身的孩子提供助学金——往往只够基础的生活保障。而小学结束后,孤儿们不是依靠好成绩继续升学并在孤儿院带孩子,就是进入工厂做女工。
孤儿院可不会给她出学费和生活费。
那么当务之急,是挣到生活资金。史黛西可不想重复窘迫的求学生活。
魔法,是第二生产力。
在这条魔法街道晃荡了两年,史黛西兼职卖冰淇淋、打杂工的时候,翻烂了二手的基础魔药课本,在失败数十次次后,做出并适当改良了一样小药水——祛斑美容液。
美容效果并不如魔药商店的好,但原材料更便宜,而且没有奇奇怪怪的特效(从头顶冒烟),对普通人也适用(阿卡丽女士对高档保养品赞叹不已—勤工俭学公开化)。
在研究时,她发现魔法世界的原住民,未必就精通魔法,就像现代社会有很多人不会用办公软件,而魔法世界的教育可能也有点太水了。
至少,在她看到魔药店很多顾客都做不好一剂止咳药水时,她是这么认为的。
从古至今变美是消费原动力之一。挤出全部的钱,史黛西写了封信在普通人的小报上登广告,前几个月,只有零星几笔生意,在半年后,订购量陡增。
将信封里花花绿绿的钞票收到挂在胸前的小袋中,史黛西一一将药水装好邮寄。小袋不过几个指头大,却装着史黛西全部的财产——里面施展了无痕伸缩咒。
史黛西当然还做不到,这是很难的咒语,她研究了几个月,最终只能认为是她的魔力还无法支撑这一个魔法。最后,她通过预言家日报上的广告买到的,有点贵。
日子就如永不停歇的舞步滑了过去,1971年暑假,一位特殊的客人敲响了孤儿院的大门。
史黛西驾轻就熟地扮演了一位天真无知的孩子,与外表严肃实则温和的麦格教授交谈后,羞涩道:“请问,我能自己去吗?”
如同洋娃娃的小女孩急切解释道:“我能够做到——我经常去街头卖花给大家筹钱呢,我想,自己去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了解魔法世界。”
语气羞涩、略带犹豫,却认真而真诚,麦格教授目露慈爱,在史黛西坚持自己的想法后,将补助金伴随温馨提醒递给她。
史黛西礼貌送别这位外刚内柔的教授,和阿卡丽女士告假后,乘坐公交来到肮脏狭小的破釜酒吧——来来往往的人群看都不看一眼。
酒吧老板汤姆正在擦拭酒杯,干瘪的脸庞露出笑容,和史黛西打招呼,“准备上学了吗?霍格沃茨是个好地方。”
两人聊了会魔法界的新闻,汤姆为史黛西打开对角巷的门。
砖墙抖动起来,开始移动,史黛西凝神看向显露出来的拱道,鹅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