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
丁渭看着一道圣旨疑惑不解,这道圣旨写着任命林伯清的儿子举人林萧为六扇门捕头。
这太后是何意?他爹还在大理寺监狱关着,这边又任命他儿子去六扇门当个小小的捕头,你发一道口谕不就行了,还大张旗鼓发圣旨。
这和帝后之争有什么关联吗?
这时吕夷简走了过来,拿过圣旨看了一遍。
吕夷简拿出一张纸,对丁渭说:“这是昨晚樊楼新出的词,一夜之间已经轰动汴梁。我命人照原文临摹下来的。”
丁渭拿起拿首如梦令看了起来。
丁渭赞道:“好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让人回味无穷。”
林萧,林子风。
不就是圣旨上这位吗?
丁渭皱起眉:“如此人才,让他去六扇门当捕头,这简直是乱命。”
吕夷简心道,你要是知道昨晚樊楼发生了什么,估计鼻子都要气歪了。
也不说破,问丁渭:“你说太后这是何意?”
“应该是抢人才,谁不知道这六扇门是太后的私人武装,六扇门总捕头刘奇峰是太后的堂弟。”
吕夷简摇摇头:“你太小看太后的胸怀了,我觉得应该是打磨璞玉留给官家的。”
丁渭冷哼了一声,不再接话,不过还是签了中书省的章,这道圣旨就算发出去了,谁会在这种小事上计较。
宋朝的圣旨并不是皇帝随便说说,下面人写下来就行了,是要经过中书省的确认,也就是宰相同意,宰相认为不合理可以驳回,不过这种事很少发生。
传旨太监拿着圣旨去林家宣旨了。
林萧带着林小妹到了东城门,几位同学都已经等在那里了,还有范仲淹在京城的几位同僚好友。
不一会,一辆马车缓缓驶来,看着有些寒酸,完全不像一个朝廷大员的排场,马车到众人面前,车夫勒住缰绳,车中走下一人,正是范仲淹。
范仲淹一身便服,身高七尺,方面阔鼻,剑眉凤目,刚过不惑之年的他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范仲淹因为上书请求太后归政于官家,因此被贬,表面上说是主动请求外调,其实就是太后看他不顺眼要把他赶出京。
不过范仲淹脸上看不出一点被贬的沮丧,在哪里都是一样是为国效力。
几人赶紧行礼,林萧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位传说中的北宋第一完人,理想主义者的天花板,在原主的记忆中一直都是模糊的形象,这是第一次见到真人。
林萧前世对范仲淹的印象是看过的一本网文明朝那些事儿中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说范仲淹先生某一代的孙子名叫范希荣,这个范希荣和同伴在外经商,很不幸遇到了强盗,强盗无意中得知范希荣是范仲淹先生的后代就叹了一口气:好人的后代!于是就没有取走他的财物,放他离开。
朱元璋发现死刑犯中有一位叫做范文从的犯人,他因为反对廷政策而被判死刑。
朱元璋立即让人将范文从带到眼前,通过询问得知范文从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范文从也因为是范仲淹的后人,朱元璋说可以免除你罪责五次,足以见得后人对于范仲淹的敬重。
范仲淹对几人一一鼓励,又聊了一会在应天学院的旧事。鼓励几人明年开春会试取得好成绩,将来为国效力,轮到林萧的时候,范仲淹拍了拍他的肩膀:“子风,你父亲的事很快就会有结果了,身正不怕影子斜,他一定会没事的。”
“多谢老师挂心。”
“昨天晚上你在樊楼一词成名,现在全汴梁城都在流传你的那首《如梦令》,看来这几年你是下了苦功的。”
这时候一位同僚站了出来:“子风,今天送别老师,你准备了什么大作,我们也都很是期盼。”
范仲淹也满脸期盼地看着自己。
林萧微微躬身:“昨夜有感老师外调,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送给老师”
感谢伟大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再一次拯救了自己。
林萧踱了两步,背对众人看向远方。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范仲淹品味着这首词,“驿外”,是指范仲淹被贬出京,而“断桥”则说他的仕途坎坷。
非常地契合他现在的处境。
林萧下半阙开始了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从来没有想过,要与群芳争奇斗艳。任凭百花们对她妒忌、攻讦与谩骂。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直至凋零。
哪怕摔落地面上,让车轮从身上碾压过去,把它变成了一摊泥土。但是她的余香,依旧高贵、芳香。
这正是自己的志向。范仲淹激动地想,子风是真正懂我的人。
众人也不约而同赞了一声好!都是科班出身,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