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老爷子眯着眼回忆起过去,缓缓道来:“大概是我年轻那会儿吧。”
“那时候,先生经常来村里……先生人好,常给村里人瞧病,我们便是那时候结识的。”
————————
————————
“先生真是大好人啊……不仅帮乡亲们看病,还分文不取。”
“是啊,我听说这位先生是从城里来的。”
“诶?是吗?那位先生一看就是富贵人家……”
“这世道……唉,怕不是来乡下避难来着。”
“我男人在孟家干事,听说那位先生倒是跟孟少爷关系挺好的……”
孟宅,
“先生您看看,这是我从一古董商手中淘来的檐铃。”孟济民小心地捧出一个小木盒子,将盒子打开。
只见里面放着一个金属制成的铃铛,经年累月的乌黑包浆诉说着铃铛的古老,铃铛下端雕刻着精致的花纹……
那位先生接过盒子,修长的指节握着一个精巧的西洋放大镜,仔细地观察着面前这个铃铛,深蓝色的瞳孔被浓密纤长的睫羽遮住,眉眼低垂,神情专注。
半晌,那位先生低沉而有磁性的声音响起,犹如山间漫流的清泉般不疾不徐。
“应当是梵文。”
“啊?”孟济民有些摸不着头脑。
“我是说,那铃铛下边的花纹是梵文,这铃铛应该是从寺里出来的。”那位先生脸上的笑意谦和而温润,解释道。
听罢,孟济民睁大了眼睛,随即一拍大腿,佩服道,“先生好眼力,这铃铛是那商人从一老和尚手中收来的,一直收着不肯示人,我花了好大的功夫才买下。”
认识孟济民的人都知道,孟济民收藏成痴,只要是他看得上眼的,无论花多少钱,下多大的功夫,他都要把东西收来珍藏着。
因此,他的友人亦笑称他为“孟痴”,不过这个称号也确实对得上孟济民的性子,每次友人如此称呼他,他不仅不在意,反而有那么点引以为豪。
“您不如再猜猜这是哪朝哪代的铃铛。”孟济民故意卖了个关子,虽然他知道这应该难不倒那位先生,但是他还是想再开开眼界。
那位先生笑了笑,没有说话,而再次观察起了铃铛。
阳光下,那双骨节分明的手像是雕刻出来的一样,白皙而富有美感,两片薄削的唇微微抿紧,下巴轮廓的线条完美得恰到好处。
不久,便给出了答案,“若是猜的不错,大约是宋代吧。”
“是,是,这铃铛就是宋代的古物……”孟济民连称两个是,虽是意料之中却还是忍不住赞叹对方‘鉴宝’的本事。
————————
————————
窗外的阳光照进屋内,将梨花木桌上的一盏瓷杯镀上了金色,正如那天一样宁静而祥和。
孟汀洲单手撑着脑袋,侧头听着“那位先生”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入了迷。
孟老爷子顿了顿,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别看我收藏的东西多,但是和那位先生比起来也只是九牛一毛罢了……”
“不过先生一直很低调……很少将藏品示人,我也只有缘见过几样。”
孟汀洲点出了自己的疑惑,“那爷爷是怎么认识“白墙”和“黛瓦”的呢?”
谈到这个,孟老爷子眉宇间的沟壑深了些许,“啊……那时候先生突然来辞行。”
————————
————————
那年山里罕见地下起了大雪,鹅毛般的大雪将层叠的山峦裹上了白。
一天夜里,
“咳咳,孟少爷,我……咳咳,我可能要走了……”那位先生手上提了一个皮质手提箱,敲开了孟宅的大门,他的面色并不好,嗓音沙哑低沉。
下人来报,孟济民连忙出门相迎,听说对方要走,面上不免愕然,声音有些急切,“先生你怎么了?是生病了吗?那么晚了,去哪?”
“……”
那位先生没有回答,宽大的黑色帽檐遮住脸,看不清是什么情绪。
见此孟济民也识趣地没有追问,而是道:“唉……既然如此,那就让我送先生一程吧。”
说吧孟济民便想回屋收拾收拾出门,却被对方按住了小臂。
那位先生道:“不用了……只是有件事,我想拜托孟少爷。”
“什么事?”孟济民接话,有些疑惑,“先生尽管说,只要我孟济民能办得到,绝不还嘴。”
沉吟片刻,那位先生开口了,“我想拜托孟少爷帮忙照顾一下白墙和黛瓦。”
“那两个孩子?”孟济民有些讶异。
在孟济民的印象中,先生虽然提到过那两个孩子,说是自己捡来养着的,闲来无事也可以解解闷,但是孟济民从未看到先生带着那两个孩子出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