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掌握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的皇帝们居然奈何不了他们?
不是因为文官多厉害,而是因为皇帝们离不开文官。除了开国之君和极少数“卷王”皇帝之外,大多数的皇帝都只是普通人而已,和每一个老百姓一样,都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少一点劳苦,多一点快乐。而且还有那么大的一个后宫,那自然是无心上班了。
这也就造成了,皇帝必然需要一个庞大的群体来协助他治国理政,分担他的工作量。
选谁呢?
汉朝的皇帝们选了外戚,最后王莽篡汉,灭了西汉。东汉的外戚就更不中用了,也不知道何进是怎么想的,居然让董卓带兵来首都,结果把东汉也给玩完了。
唐朝选了武将和太监,结果宦官干政,几度废立天子。节度使们不听号令,以至于大唐“国都六陷,天子九迁”。
到了终结五代乱世的大宋,本想走传统的武德路线的太宗被打得驴车漂移,于是无奈之下只好标榜文治,却开创了一个迥异于以前的时代。
宋朝以前,主宰朝堂的有勋贵、有外戚、有太监、有武将,当然也有读书人。但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武并进。讲究的是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而且往往武还在文之前。
无论是大一统的汉唐还是分裂的南北朝、五代,华夏民族从来都是武德充沛的。整天以文人形象出现的大名士谢安亲手调教出了北府兵,打出了千古流芳的淝水之战,避免了汉人第一次彻底沦亡的危机。
就连以书法家之名被世人盛赞的王羲之,他本人的官职也是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是不折不扣的武官。类似的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三百天三百夜也讲不完。
也就是说,在宋以前的华夏政坛中执一时之牛耳者,大多都十分能打。这些人无论出身是读书人还是勋贵外戚甚至太监,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武将。
可以稍微夸张一点说,宋朝以前的华夏,是武人,或者至少,是文武并进者的天下。
但武将们掌权后,对皇权的威胁巨大,这一危机,最终集中爆发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武人逐渐不再得到信任。到了宋太宗之后,武将彻底地被排挤出了国家的核心权力层。
别说宰相这种文官不许武人出身的人做了,就连主管军事的枢密院,也不允许武将担任枢密使这样的最高职务。唯一的例外是宋仁宗时期的狄青,在屡立战功,枢密副使一职实在无法表彰其功绩的情况下,群臣才勉强同意让他出任枢密使。
但他在任仅仅四年,期间受尽了文官集团的排挤和污蔑,最后,因为京师发洪水,狄青为了避水灾举家躲进了附近的寺庙中临时居住,便被文官们借题发挥,说他居住在佛殿之上,居心不良,想要做赵匡胤第二,最终迫使宋仁宗罢免了狄青的枢密使之职,将他贬出京城。
武将们的时代过去以后,便迎来文官时代。因为宋朝的官家们发现,文官除了贪点钱,搞点结党之类的事情外相当地安分。
事实也如宋朝官家们想象的那样,由于文官们都信奉儒家思想,因此皇权在文官时代里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自宋以后,华夏再也没有发生过诸如王莽、安禄山一类权臣篡位的事情了。
但其实,文官同样有着权力野心。只是相比武将,他们倾向于用更和平、更隐秘的方式来攫取皇权。
不过,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宋、明两代的帝王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官作为协助自己管理天下的助手。
这是一个比烂的结果。皇权旁落给武将,皇帝会死;皇权旁落给文官,皇帝只会被掣肘。所以历史发展到明朝,形成了用文官干活,用太监、厂卫来监督文官的这样一套政治运转体系。
陷入这个体系中的皇帝,虽然十分警惕文官侵犯自己的皇权,但却又必须依赖文官来做事,所以不得不放权给文官。
双方就这样斗来斗去,遇到英明的君主,则皇权占优,遇到昏弱的君主,则文官集团占优。
就是吃准了皇帝离不开他们,所以明朝的文官才那么的肆无忌惮,甚至把被皇帝廷杖当作了一种殊荣,前赴后继地加入到和皇权斗争的事业之中。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皇帝,那确实拿文官没办法,无非是杀一批,再重新选一批而已。最终还是要依靠文官,所以不得不妥协。
但朱由检可不是普通的皇帝。
其他皇帝除了文官无人可用,朱由检可以用玩家呀!
其他皇帝不愿意大权彻底旁落,但朱由检必须当个吉祥物,只是把权力给谁的问题。
所以,朱由检才想出了让玩家们假装逼宫这么个馊主意。他就是要重现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幕。
文官们想要皇权?对不起,我的皇权我扔了。文官和皇帝本就是一体,文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授予。那现在权力来源没有了,你们这帮文官说出花来有什么用?
对抗消费主义的最好武器就是没钱;对抗文官窃取皇权的最好武器就是没有皇权。
抱着这样的主意,朱由检假意对文官们的奏折照单全收,一律表示非常同意、非常支持,等御营班师回朝就立即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