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册《三字经》抵达益宁城,分发各州县给孩童启蒙,便迅速以其朗朗上口而为孩童所喜,也让开蒙成功的孩童数量倍增。
各州县对大都督府告急,再求取《三字经》一万册。
柴令武只能让他们等下一批了。
雕版倒是现成的,印刷的时间也不需要太久,就是这来回的时间,委实感人。
滇池畔,杨柳下,垂钓的爨弘达叹了口气。
《三字经》这本书,爨弘达亲阅过,当然知道在启蒙书籍中是何等水平。
之所以当年没在东爨推广,是顾虑到,此书风行之后,爨族的后人渐渐认同中原王朝的历史,而忘了爨族、忘了古滇国、忘了古哀牢国,完全被同化了去。
柴令武的三板斧,兵权、经济、文化,在爨弘达看来,文化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甚至东爨都无力反抗。
也好,当年的爨家,从中原王朝迁入云南,割据一方的时日太久,也该悄然隐退,甚至是往大唐腹地迁移部分核心族人了。
世间没有万年常盛的家族,即便是大唐声名远扬的五姓七家,也不过几百年历史。
只不过,要安排人迁居中原,部分人得改姓了。
要说对姓氏的看重,这个时代是真的看重;
可是,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姓,避祸、隐藏支脉、因族中某名人而改姓,其实是常有的事。
“爨”这个姓氏,实在是太显眼了,不如让他们改姓“寸”吧。
读音是差了点,可是没法,谁让爨的同音字本就不多呢?
哦,这种事,爨弘达只是追随前贤的脚步而已,什么五姓七家,哪个没留了点隐藏血脉?
都是从乱世杀出来的人,谁也不会纯良到相信有永远的治世,更不可能把一切都显露出来,让帝王主宰自家的命运。
天下的事,分分合合,谁也不能保证自家永远占上风。
退路,总是要有的。
接下来一个更重磅的消息,让爨弘达有点晕。
昆州大都督府在益宁城内,建了一个求知阁,内藏各类书籍字帖数以万计,无论什么身份,只须在门口洗过手,爱惜书籍,即可入内翻阅,不收取任何资费。
下手够狠。
凭这一手,至少这几十年,大唐占据这昆州大都督府,已经稳如泰山了。
自楚以来,这片土地与中原大地的联系,便如拽在手中风筝,时远时近,却总脱不了关系。
昆州大都督府所在,便是整个云南受中原影响最深的地方,爨族自身也带了些中原的习俗,求知阁一开,更让人仰慕中原文化。
古滇国、古哀牢国、爨族的文化有传承不假,但这些区域性的文明,是无法与中原璀璨的主流文明相提并论的。
要么,被扫到历史的角落;要么,成为中原主流文明的一部分。
九九终须归一。
爨弘达提起鱼竿,一条肥美的草鱼挣扎着,被甩进了岸边的水桶里。
“张麻子,你这干钓半天,怕是饵都被吃光了吧?”爨弘达取笑道。
张麻子扔下鱼竿,神情别扭。
求知阁对于本地文化的冲击太大了,可谁能舍得将中原文明往外赶?
“大首领,我们的后人,还会记得先人胼手胝足入滇的经历吗?”
张麻子烦躁地转圈。
爨弘达笑了:“想那么多做什么?谁也没个前后眼,能看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事,由着后辈折腾吧。你家张商任了大都督府录事参军,也算是强爹胜祖了,这就够了。”
爨弘达想明白了,反正无力抗拒,就享受吧。
……
益宁城求知阁的规格比唐兴县的求知阁大多了。
益宁县始终是昆州大都督府的治所,人口要多很多。
即便是以前,读书人也是以爨族语言与汉字交织着学习,算是古老的双语学习了。
所以,接受中原文明,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
“哈,班固的《两都赋》!”
“噤声!我这里找到了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
一名书生竖指于口,手中三篇贾谊的《过秦论》淡雅封面,彰显着不一样的格调。
另一名书生无声地笑了,手中李斯所著《谏逐客书》轻轻摆动。
一名老书生指头轻轻敲了敲散发着墨香的《连山》,不知道这一版是真是假。
《连山》原版失传已久,世面上隔个几十年,又出一版《连山》,谁知道是不是伪作?
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这些书籍,而是柴令武亲笔所书的露布。
凡昆州大都督府所辖,无论出身、年龄、健康,只要是清白之身,即可到所处州县衙门报名,由州衙考核后荐举,明年十月入长安科考。
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
这个消息,让昆州的读书人欣喜若狂。
早就听说大唐的繁华了,若是能考中,岂不是可以留在中原繁华地带做官了?
即便学问差一点,不是可以游历吗?
看看大唐的山水,欣赏大唐的美人美景,岂不快哉?
这个时代没有“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