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秣马》补充+伪前情
-
第一次来到平遥电影节的时候,我还是电影学院的学生,做志愿者,偶尔看电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文艺电影然后看睡着的时候。那一天天很冷,影厅里的空调很暖和,放的文艺电影是我听不懂的语言,冷门又晦涩,我盯着字幕,瞌睡虫却爬进大脑,于是我睡着了。
毕竟前一夜还在赶due到两点,早上六点多又起床开始做志愿。纵使我一身钢筋铁骨,此时也难免睡眠不足。听不出是欧洲哪国语言的文艺片色调很暗,节奏很慢,说话晦涩又很长一段。更何况,我坐的位置还是最后一排靠墙的角落,远离人群,毫不相干,我很难不安眠。这一觉睡得我酣畅淋漓,睡满两个小时,直到被电影的最后一幕突然出现的砍头音效惊醒。
我浑身一抖。不知身在何处。黑白字幕滚动,前面身穿摇粒绒厚外套的男人起身,光影中,我看见一张熟悉的脸。
灯亮了。他回头时也看见了我。或许是看见了我的红色志愿者马夹,又或许是看见了我脸上疲惫的神色。那人对我略一颔首,脸上是精致的冷淡。
他面无表情,可对我点头的动作却充斥着一股奇异的温和。面熟的助理走在他身侧,稀少的人群转瞬即逝,字幕放到最后,我才发现这部文艺片居然有彩蛋。但我不记得它的分毫内容,像是一缕存在感不强的灰烟,在我两个小时的睡眠中被轻易吹散,没留下半点痕迹。
我只是在为这片刻的巧遇而心悸。他大概是不记得我,我也没有正当理由将那句"师兄"脱口而出。哪怕我曾在他的毕业大戏上送上花束,也曾将一支花偷偷卡在他车门上。
那么浅淡的像羽毛一样的记忆,不知道风吹散没有。
-
第二次去平遥电影节时,是我即将毕业那年。和几个学姐合作的片子上了平遥电影节的榜单,作为创作团队出席的时候,我又毫不意外的遇见了他。
我安稳、平静,却又攥紧了身边学姐的手。这部电影我曾看过无数遍,也无数次修改过它的剧情脉络,而在电影节放映的这一遍,我却只感觉画面划过。
座位很好。我却想念两年前那一个最后一排靠近墙角的位置,我的思绪飘散,好像要睡着。他坐在我后面一排的位置,我有点想看他,看看他的反应或者其他什么。可是我不敢回头。
他的脖子上挂着工作牌。工作牌上写的是青年评审。在电影结束后,字幕上滚出我的名字,我才终于鼓起勇气回头,发觉他并没有离开,依然坐在那里,指骨托着腮,若有所思。
我的电影怎么样?我想这样问,却又没问出口。而他却突然垂眸看向我,鲜明的轮廓,好看的眼睛,我突然失去了开口的勇气。
突然,我身边的学姐站起来,和他打了个招呼。她力气很大,把慢半拍的我也拽起来,我感觉泄掉的气一点点回流。学姐介绍自己,介绍主创团队,说我们都来自北影,不算很成熟的团队,还有一个大四生——是我。
他的视线落在我身上一秒,说我知道。随后和我们握手,说期待以后能有合作。明明是句客气话,但我却傻乎乎地信了。他的手掌宽大,温暖且干燥,指尖轻搭在我手背上时有种莫名的安定感。那一年,我们的片子没有获奖,好像仅仅是一步之遥。我们成了坐在下面鼓掌的观众。学姐问我,还愿不愿意跟她们一起再拍一年。
我没有停顿地点了头。
-
第三次去平遥时,我居然有些轻车熟路了。
他仍然在。仍然看了我们的电影。而这一次,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地站上了舞台,我们的片子获奖了。
他颁的奖,站的也离我们很近。学姐掉了眼泪,我拍拍她的背,就这样留下了第一张合照。我把这张照片洗出来了,放在了公寓里。这一年,我毕业了,获了奖,接到了新的工作。从春寒料峭的三月到秋意正浓的十月,再到三月时,已经恍若隔世。
学姐拉的群里按时发了获奖的一周年纪念日。我蹲在剧组狼狈吃沙,人到中年的男导演拍人的力度很大,无论是拍我的背还是演员的背都是啪啪响,像是蓄谋要打开谁的任督二脉。男主演蹲在摄影机的另一边看刚刚那一场戏的回放,神情很专注。我盯着剧本,不敢在这个时候多看,结果下一秒就被导演一掌拍回现实:“小魏,你觉得他刚刚那场怎么样?”
他也望向我,是洗耳恭听的认真姿态,就连那双平时有些锐利的桃花眼在此刻好像流露出几分期盼来。我不敢多耽误,对着剧本上的笔记讲了一通,风吹得有些眼睛有点干涩,连眨了好几下。等到导演点头,接着对着他讲戏时才敢偏头过去,偷偷揉了两下。
过了半个小时,中场休息的间隙里,有助理提着饮料来分发,说小王老师请大家喝东西,咖啡和奶茶都有。分发到我们这边的时候还额外递给我一瓶新的眼药水。我愣了一下,下意识全场寻找他的身影,才发现他这几天的戏份已经拍完,此时一刻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