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女生耽美>时间的印记> 至暗的尽头是微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至暗的尽头是微光(3 / 4)

渐渐在时光的流逝中放松了些许。这也许是人性使然吧,面对伤痛的第一反应永远是逃避,祈祷着不用直面鲜血淋漓的场面,得过且过地躲在一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的安全的壳里,假装无视自己难以面对的尴尬和不堪。但无视就真的等于一切归零了吗?

合作项目逐渐接近了尾声,一天下午,晓艾被叫到了总工程师办公室。瞥见晓艾进门,总工程师立刻收起了平日严肃的表情,他推了推高度近视的镜框,强努着挤出一个鲜见的笑容。那勉强堆起笑容的面皮,无精打采地耷拉在他瘦肖的面庞上,仿佛像是个泄了气的皮球怎么也撑不起周身的褶皱。一阵不祥之感涌上晓艾心头。“Richard最近怎么样?你们一直还保持联系吧?”总工程师清了清嗓子,努力保持着轻松的语气率先开了腔。见到晓艾一愣,他接着堆笑着说道:“是这样啊晓艾,院里呢,想让你去给Richard发个邮件。就是,就是代表我们设计院游说一下ZAA。”他顿了一下,似乎在思考着接下来的说辞。“你也知道咱们的项目施工图都已经出完了,也基本都尊重了ZAA的建筑方案设计。我们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这点你知道的呀!下周的甲方评审会,让Richard替我们说说话,就不要再调整了嘛。他发话,甲方肯定不会再为难我们的。”此话一出,晓艾仿佛如震耳惊雷般如梦初醒。她前些日子就听项目组的同事在窃窃私语,有传言甲方对我们的外立面深化设计非常不满,觉得与ZAA的原始设计方案效果相去甚远,勒令设计院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前一阵子晓艾可是没少加班,看来调整的结果还是不尽人意。总工程师看晓艾沉默着不接话,无奈之下又陪着笑脸自顾自地说道,“或者你就用私人身份给他单独发个邮件,说说你最近为了改图经常加班到半夜,人都憔悴了。Richard肯定会心疼你的嘛!”说着他意味深长地瞥了一眼晓艾,透过厚厚的镜片,晓艾读出那眼神背后写满了的:“我什么都知道,只是什么都不说而已”的暧昧味道。晓艾顿时感觉一股气血从脖颈直冲天灵盖儿,她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一点声音。她多想夺门而逃,或是就此天崩地裂,随着物理空间的崩塌而溃散消失在尘埃里。人就是这样,不知是习惯了自欺欺人还是侥幸心理作祟,明明都是心知肚明的事儿,但你不说,我就可以当作你不知。这样那层遮羞布依然还在,所以还是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相安无事地重复这日复一日的过活。但当遮羞布被揭起之时呢?不是从来没有想过,而总是是暗地里祈求这一刻越晚到来越好。

那一夜晓艾失眠了。虽然她社会经验不多,但基于对建筑师这个职业的了解,她心里明白Richard那么一个江湖地位斐然的大咖是绝不会因为她的只言片语而降低设计要求的。更何况,那夜对于这个社交场的“老司机”来说,不过就是在酒精的推波助澜下,一次再普通不过的“艳遇”而已,怎么可能因小而失大,冒险画下职业生涯的败笔?那如果没有完成总工程师交代的任务呢?后果也将是不言而喻的,晓艾不但地位不保,继续被打回原形“搬砖”,还可能就此被雪藏而前途尽失。她的合约还有好几年才到期,跳槽肯定也是不现实的。那样,她将面临高额的离职违约赔偿金。几年前,为了能成结束“北漂”生涯,获得北京户口这张无数小镇青年趋之若鹜的新“北京人标签”,晓艾义无反顾地与设计院签署了“卖身契”,为设计院服务满10年,否则要么赔偿高额违约金,要么在剩余的年限内不得进入国内其他相关机构工作。换言之,就是要么给钱,要么被国内设计圈彻底扫地出门。而这两样,都是她这个毫无根基的小镇女孩儿所无力承受的。在辗转反侧中,窗外已经渐渐露出了鱼肚白。

邮件最终还是发送了出去,但却如意料之内的一般石沉大海。总工程师每天上下午都会派人、或亲自过来询问晓艾,这给晓艾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每天早上她都不得不在反复挣扎中,才能艰难地客服焦灼而恐惧的心理,极度不情愿地睁开眼睛,即使前一夜都是在半梦半醒中煎熬着度过的。当清晨的阳光刺入眼帘的那刻,她知道,除了勇敢向前,自己别无选择!最近这周,可能是项目组的同事发现了总工程师态度的微妙变化,原来对晓艾亲切有加的同事们,也总在晓艾背后指指点点,不再主动叫她一起午餐了。晓艾沉默着,但脑中却无法抑制地想象着同事们聚在一起窃窃私语的样子,仿佛有一万条恶毒的手指直戳向自己的脊梁骨。有天在茶水间的门口,她隐隐约约听到项目组的同事嬉笑着在议论自己与Richard的艳遇,似从牙缝里挤出的声音说道:“现在的小姑娘都现实得很!那个晓艾不过就是仗着年轻有点姿色,见到老外就往上扑!结果你看怎么样,现在成了弃妇,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吧?”伴随着轻蔑的笑声,这些冷眼恶语像刀片般飞进晓艾的耳中,更像是□□中射出的子弹,一发接着一发,直射得晓艾血肉横飞。许是天性使然,大部分人从来都不愿承认别人的进步和成就是他们勤奋努力而应得的。因为承认卧薪尝胆的水到渠成,就会衬托出自己的无能。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人们更坚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