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历史军事>红楼大名士> 第171章 京城十八工坊,王熙凤到巡城公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1章 京城十八工坊,王熙凤到巡城公署(1 / 2)

巡城公署。

薛家管事递给贾芸一张纸,拱手道:“大人,下仆根据您的指示,效仿金陵十八坊,打算计划在小石滩先建造十八个大型工坊,用来安置流民。”

贾芸接过纸一看,就见上面写着工坊的名字和要制作的产品。

名字计有:豆腐坊、细柳坊、木匠坊、铜作坊、铁作坊、银作坊、皮作坊、毡匠坊、钦化坊、造纸坊、砖瓦坊、印染坊、酿酒坊、制糖坊、制香坊、制衣坊、榨油坊、印刷坊。

虽说名字都是按产品命名,但一个作坊并不只生产一种产品。

比如豆腐坊,不只是生产豆腐,而是生产和豆制品相关的食物,比如豆腐丝、豆腐干、豆浆、豆腐脑、腐竹、豆芽菜、天贝、腐乳、豆豉等。

细柳坊,也不只是生产柳条编织品,同样也生产竹编、藤编、草编、棕编、麻编等。

包括地席、卧席、坐垫、靠垫、各式花篮、菜篮、水果篮、盆套、箱、吊床、果盘、门帘、筐、灯罩、挂屏、屏风及人物、动物造型的编织工艺品等等。

贾芸想的很简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让那些流民彻底稳定下来,就得让他们学一门手艺傍身。

当然,因为他让薛家开办的工坊,都是采用流水线作业,真正想学会手艺,也需要他们自己机灵肯专研才行,要不然想学会手艺也不容易。

开这么多的工坊,他也不怕产品卖不出去。

如今太后生辰,需要采买的物资极多,就算贾芸这边加班加点生产,朝廷也能吃得下,前提是质量要好。

所以贾芸打算从开始,就让薛家管事严格把控质量,将京城十八坊的名气打出去,形成品牌效益,今后自然不愁销路。

贾芸看完后,将纸递回给薛家管事,吩咐道:“好,就这些工坊,明天就开工建造,需要人手全去流民营招聘,先招那些户籍清白,本来就有手艺的。”

“还要注意一点,最开始每家最多只招一个人,先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再谈发展。”

管事行礼退下,贾芸回头问黄师爷:“兵马司统计京城各会馆、旅店、酒楼、茶楼、商铺、船埠、工坊、矿场、寺观僧道等需要招工的人数有多少了?”

“回大人,三千多人。”黄师爷拱手回道。

贾芸点头笑道:“这又能解决一部分流民的就业,通知五城民政统计处,让他们按照各铺子需要的人员,去流民营招人。”

朝廷对于长期流窜在外的流民,有一整套措施妥善进行安置。

一方面就是用优厚的条件吸引流民返乡置业。

有的地方规定,流民返乡之后,政府负责调节归还逃民的房屋土地,减免原先欠下的债务,免除逃民户的两年差役。

另一方面,不愿意返乡的流民,就近原则安置流民,给他们安排土地,减免赋税。

流民游荡在外居无定所,常常会成为扰乱各地治安的罪魁祸首。

所以为了治理流民问题,朝廷又推行了一系列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法律上规范流民的管理。

制定户帖制度,实行里甲管理,用黄册来厘清各地民众的数量。

在各地设立巡检司,凭借路引和店历登记,监控流民的流动。

除了用行政手段之外,还有经济手段。

比如针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为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朝廷建了大量的常平仓,预备仓,义仓。

遇到灾荒之年,平价售出,平稳物价,开仓赈灾,保障一些无劳动能力的生民,在灾荒之年不至于饿死。

另外还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官府主持修建许多的水利设施,官督民造,将灾民附着在工程之上,有事做和有饭吃,可以有效的稳定社会秩序。

当然了,官府主要治理流民的思路还是遣归原籍。

但随着酷吏横行乡里,税赋过重,导致流民不愿返回乡里,和官府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有些甚至爆发了冲突。

还有贵族主导下进行的兼并土地日益严重,导致许多百姓无家可贵,以及人口爆炸导致大量相对过剩人口,让流民越加多了起来。

贾芸在了解了流民的情况后,结合朝廷的政策,采取了多种手段安置流民。

一是遣返,将能遣返的尽量遣返,既然这方法有用,自然要用。

二是想办法增加就业,官府修建河道等水利工程,可以安置一部分流民。

同时,贾芸又让薛家商路,在京城郊外修建大量的手工作坊,解决相当一部分流民的就业问题。

此外,由兵马司五城民政统计处出面,充当中介,统计京城各店铺、会馆等需要招工的,优先安置一部分流民。

三是对于家世清白的,有户籍的,却没办法回乡置业的流民,先给他们发放暂住证,解决户口问题。

编户齐民,通过里甲户籍制度,让他们互相监督,免得有人生事,导致官府又没办法追踪调查。

待编户齐民后,今后再没有户籍或路引的,一律劳动改造。

四是通过养济院收养孤寡老弱,过往贫病、身亡的流民,栖流所也会给予一定援助,包括送药、出资、协调返乡等,义地安排死葬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