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瑜正在看上次去县城买回的报纸。她买了好几份不同的报纸,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报纸上的内容都很正面、积极向上,充满了即将喷发激情的时代特色。
墨黑的文字和灰白的图片将这个时代的风貌一角缓缓展现在她眼前,上面有的版块记载着民生大事,有的版块报道最新的时事消息,以后世先知的眼光来看,这几排短短的文字其实已经略微透露未来发展的风向,只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消息传出。还有部分版块刊印着作者的市井见闻,甚至还有这个时代有名的作家投稿的诗歌文章,看到课本上熟悉的人名,宋佳瑜可谓是心情复杂,真真切切有种见证时代和历史的感觉。
看完几份报纸,宋佳瑜心中有了成算。
她是从后世而来,了解各行各业发展乃至腾飞的方向,对于很多人来说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她能够轻易抓住,这相当于拿着参考答案做卷子,傻子也能乘上这股时代的东风。
但就算知道未来,她也不能身心懈怠,既然来了这里,有了先知的优势,她更应该搏一把,往更高的地方攀去。
思索一番,宋佳瑜开始动笔。第一份稿子,就写她作为一个知青来到青山大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歌颂劳动人民”为主题。
正觉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之际——
“宋佳瑜。”柳琼拿着一份信件向她走来,“有你的信。”
柳琼父母都是医生,她从小耳濡目染,对医药知识有几分了解,下乡后机缘巧合之下得了队里赤脚医生的青眼,现在在大队卫生所给他当助手,比知青点其他知青都过得轻松一些。
邮递员来队里送信,大多时候会碰上屋里没人,久而久之,有知青点的信就会直接去卫生所给柳琼,让她带给其他知青。
宋佳瑜接过信,猜想是原主父母寄过来的。
她目前除了行李箱里那张一家四口照片和猜测原主家境比较富裕之外,对原主一无所知,现在来了封信也好,她既然成为了原主,总要接受和面对原主的亲缘关系。
这是一封省城寄来的信。宋佳瑜拆开信封,里面有足足五页信纸,最底下居然还有一张两百元的汇款单。看着这墨迹满满的几张纸,宋佳瑜有些犹豫,一时不敢翻看。
她做好心理建设,展开信纸,上面是一对父母对女儿殷切的问候。问她过得怎么样,是否适应乡下的环境,嘱咐她独身在外要注意安全,和其他人好好相处,但也不要委屈了自己,该吃吃该喝喝,有什么不方便的就写信回家。又说了家中几人的近况,让她不要担心。
每一张纸都写满了字迹,承担了一对普通夫妻对出门在外的女儿满满的关心和挂念,即使她不是真正的宋佳瑜,心中也不禁触动。
如果她没有猜错,信中隐约还透露出另一层意思,说她父亲找了周伯父,二人操作周转一番,也许她下乡的事情会有转圜,让她安心等待。
宋佳瑜一时不知是喜是忧。看来原身的家境比她想象中还要好,能够回去城里固然是好的,可不能这么早回去。
她毕竟不是原来的宋佳瑜,也许性情、为人处世都与原身不一样,而且她对原身的父母一点也不熟悉,长久相处之下,难免原身的父母会发现她的不同之处,到时候她又该怎么解释?要是晚点回城,还能拿下乡久了导致性情变化当遮掩。
回家之事还有待商议解决,而眼下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她要给原身父母回信。可她不知道自己的字迹和语言习惯跟原身是否会有差异,要是在这里露馅就麻烦了。
她一时心绪如麻。不回不太行,总不能占了人家女儿的身体,还要让这对父母在家胡乱猜测担惊受怕。
思来想去,有一个好办法——发电报!
看来得找时间再去一趟县城,这一趟去自行车也得安排上,上回走到天黑才回来,她脚底还起了两个水泡,第二天早上起来双腿酸得不行。
宋佳瑜这几天又是下地摘棉花又是掰玉米,忙里偷闲才写好稿子。
这天晚上她拎着几个鸡蛋去了大队长家。她之前打听过,大队长家有一辆自行车。
宋佳瑜站在院门外向里望去,里面有个女人在领着大柱背古诗,大柱看到宋佳瑜,扯扯女人的衣摆。
女人看到她,先是一愣,随即面上表情生动起来:“你是新来的知青小宋同志吧!快进来!”
宋佳瑜走进院门,答道:“是,你是大柱妈妈?”
“对,我姓夏,叫夏芳枝。”她和善地说,“之前大柱跟我说过你,说你给了他好多好吃的糖,真是谢谢你!”
宋佳瑜说:“不客气,小孩子爱吃甜的。我找大队长有点事,他在屋吗?”
“在,大柱,去叫你爷爷出来。”夏芳枝拍拍大柱的肩膀,又对宋佳瑜说:“我也是知青,很早就来了,几年前跟大柱他爸结婚,就从知青点搬出来了。”原来她就是陈玉英说的嫁到大队长家的知青,还是大柱的妈妈,怪不得宋佳瑜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