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下来了。
于是就出现了腊梅姐带着一家返乡的景象。
苏知意和刘长青坐在高高的行李堆的马车上,领略着两旁渐渐倒退的乡村风景。
春日的阳光并不热烈,温吞的照在光秃的树干枝丫上,越发显得俩旁交错的土地空旷了起来。
现在正值正午,队里人都在上工,附近没人,越发衬的天地间仿佛只有他们一家子。
马车晃晃悠悠的往家赶去,苏知意坐累了,就找了个舒服的地方躺了下去。刘长青见妹妹躺下了,也挨着她找了个好位置躺下。
苏知意望着蓝蓝的天空,这是前世见不到的美景。
无论是前世今生,苏知意都没在农村呆过,起先她还很稀奇这六十年代乡下的景物。但一路下来,除了田就是树,再美的风景也看腻了。
不知怎地就想起以前的自己。
在那个富足的年代,她出生富贵却向往贫寒。她励志要到祖国最艰苦的一线去,向先辈们学习,成为一个一心为公,正直无私的公职人员。
马克思主义认为,评价人生价值主要看个人通过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社会主义旗帜的青年人,她是认同的。
所以为了不被历史的潮流湮没,不成为岁月长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她要做的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公职人员。
当然了,这也是她会来到这个年代的原因。
毕竟考试就得熬夜,而熬夜总是和猝死相伴。
想想不赞同自己干这行的父母,她后悔了,当初听父母的就好了。
唉~多想无益,凡是都要向前看。
前边隐约能见到村落的影子,看来是快到她们未来的家了。
刚来这个年代时,这个身体才六七岁,当时正发着高烧。
听说是家里发生火灾先把姐姐、弟弟救了出去,她一个人留在屋里,等把她救出时小姑娘已经被吓坏了,嗓子也醺哑了,当时就发起了高烧。
苏知意醒来时是原主的奶奶在照顾,此后也一直和原主奶奶生活在一起,也多亏原主奶奶才慢慢养好被烟醺哑的嗓子。
只不过还是不能过度用嗓。
这对于需要靠嗓子吃饭的腊梅一家是致命的。
不过好在苏奶奶是个有成算的,在知意病好后就安排她拜一直为她看诊的老中医为师,学习医术,将来也能在城里混口饭吃。
老中医和苏奶奶是十来年的交情,孙奶奶当年被那个少爷正房太太找人醺哑的嗓子都是他给治好的,俩人知根知底,也乐得照顾小辈。
后来苏奶奶去世,在十三岁那年苏知意回到父母家和她们一起生活。
但毕竟不是在自己身边长大的,五个手指头还有短有长,虽然苏父苏母不说,但知意还是能感觉到俩人的偏心。
尤其是苏母,有时候在她那里连刘小弟都比不是姐姐刘长青。
还好她不是原装的,穿越时也成年了,要不然原主小姑娘看到这样的区别对待还不得难过死。
不过苏知意也不是吃亏的主,作为曾经家里边的独生女,霸道自私才是常态。她没长歪一是父母教育的好,二就是本身性格使然。
但这却不代表她没有脾气。
每当苏父和苏母刘腊梅太过偏心之时她都不惯着,当面指出,直言不讳,次数多了,那碗水表面上也渐渐端平了。
本来就这样也挺好,苏父苏母在文工团,以后姐姐刘长青和小弟刘长生接俩人的班。
而作为不上不下,对这个家也没多少归属感的知意就顺着苏奶奶的安排和老中医师傅学一门手艺,以后治病救人,靠手艺吃饭,顺便还能实现前世为社会作贡献、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的目标,也挺好的。
本来苏奶奶安排的挺好的,但人算不如天算,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在她走后会闹这一出,来事如此汹汹。
知意倒是想到了,但人在大势之下能做什么,在不经意间提醒苏父苏母将要到来的事,让一家能够早早逃离混乱的中心,也是她现今所能做的最大努力。
时光匆匆,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苏知意又想那个慈祥古怪的小老太太了,也不知道她在那边过的怎样,找没找到一个满意的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