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豆皮小说>历史军事>明末之席卷天下> 第125章 赵家没人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5章 赵家没人了(1 / 2)

回头和阮文燕道:“以后咱们要试着往朝鲜和日本跑,旅顺一是地方小,二是人手不足,盐田开发有限,将来,船要多了,就到这里和松江来进盐,卖到朝鲜和日本。”

往那边卖不要盐引,六钱一担的话,利润应该还可以。

阮文燕想了想:“听说日本沿海晒盐比较多,怕卖不过当地。”

朝鲜人干这行的不多,他们喜欢卖树,造船,卖毛皮,人参,日本人喜欢弄盐,也有明人去日本进盐卖到明国来。

“总要去看了才知道。”丁毅点头,眼下大伙都是听说,什么事都要亲自跑了后,做了比较,才知道有没有利润,而且国内的丝卖到日本,有十倍利润,就算不卖盐,总是要去日本看看的。

赵大山这时道:“就怕乐清当地使坏,前脚卖了咱们,不给盐引,后脚让巡检抓人,各地这么干的多呢。”

他们在浙江这边不熟,所以赵大山担心被人设计。

登州那边的盐商知道这边偏宜,为什么不敢过来,也是怕没盐引,被两边抓。

“放心,这些盐商都精着,看的出什么人好惹,什么人不好惹。”丁毅很有信心。

而且他有个保障,兵马众多,带着大军,谁敢动他的盐?

众人这时在乐清街上一个比较大的酒楼喝酒吃午饭,丁毅叫来掌柜,扔给他一两银子。

掌柜莫名奇妙。

“掌柜的,请问下,乐清赵家,可还有人在?”

掌柜愣了下:“那个赵家?”

“做火器的赵家。”丁毅道。

“赵士祯啊。”掌柜大笑,居然也知道这个名字。

“对对对,就是赵大人。”丁毅笑道。

“当然有啊,城南赵府就是,到那边一打听就知道,不过他们家,好像很多年不弄火器了。”

掌柜的还有点小道消息,丁毅和他聊了聊,收获很多。

明朝火器制作最精良的地方就是浙江,京城都不如浙江,曾经浙江有很多有名的火器制作局。

朝庭以前在乐清也有火器匠作局,由县府代管,工部直管,当时就是赵家的人在负责。

赵士祯在世时多次向朝庭建议,大力发展火器,并且在火器研究上面全是私人支出,可谓倾尽家财。

万历三十年六月,赵士祯研制的火器在北京宣武门外西城下进行试验。试验由刑部尚书萧大亨主持,参与其事的还有兵部、工部等部门的官员。会审报告建议皇帝将土祯“所制车铳式样随发京营,依法成造,责令的当官员加以教演,传示各边,以究其防边制虏之用”;报告还请求皇帝对士祯“朝夕讲究,殚力倾资制造利器,用备不虞”的事迹给予嘉奖,然,余一无所得。

也就是说,当时皇帝书面嘉奖了一下赵士祯,又没升官,又没给钱。

赵士祯一生坎坷不得志,后因妖书案牵连,郁郁而终,他著有的《神器谱》《续神器谱》《神器谱或问》《备边囤田车铳议》等书,在国外很受重视,而大明朝却无人问津。

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论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就高度评价了赵士祯《神器谱》一书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

掌柜最后说,赵士祯死前,一把火烧了自己所有的著作,并责令后代,终身不得再研究火器。

丁毅几人听完,面面相觑,大伙都能明白赵当时的心情了。

穷一生的研究,耗尽自身家财,国家却不够重视。

“尼娘的,白来了?”魏继业听到最后大声嚷嚷道。

“叭”赵大山在下面踢了他一脚。

掌柜很奇怪:“诸位找赵家人何事?制火器?”

丁毅不动声色:“咱们是松江千户所,听闻浙江制铳一流,想找几个铳匠,炮匠。”

掌柜看看几人,也的确像当官的,尤其丁毅,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

他想了下:“你们别去赵家了,赵家没人了,去找周大虎。”

“周大虎父亲是赵士祯的弟子,当年一起在工部,参与了赵士祯所有的火器研究。”

“赵死后,周父就回乐清了,然后开了小作坊,专门为浙江各千户所维修火铳。”

“干了十几年也死了,周大虎接手。”

“以前周父生意好时,父子两经常来我这喝酒,和我说以前在京城的趣事,最近几年好像生意不行了,周父死后,周大虎也难得过来。”

丁毅大喜,拍案而起:“他在那?”

半个时辰后,众人来到一条街上,经多次打听,终于找到了周记铁铺。

“。。”大伙看着眼前破败不甚的铺子,差点以为走错了地方。

不是说是火器吗?怎么成铁铺了?

周记铁铺大概有六十多平方,单层泥木结构,窗户还有点破损,大门更是好多裂缝,进去后比较昏暗,连炉火都没升。

很多铁料就杂乱的堆在脚下,不远处的桌上有一些铁具,基本都是农用的锄,铲等物,也有少量的菜刀,军刀。

“有没有人啊?”赵大山扯着大喉咙叫道。

叫了几声没人答应,丁毅也不管,直接推开后门,进入后面的院子。

院子里更乱,到处都是着铁料,器具,很多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