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凄凉,蒙承倥听后双腿就像灌了铅,越来越是沉重,双目沉下,看着烟鼎一侧桌上的清茶袅袅雾气出神。
“你刚生下来,你的母后就去世了,是她临终前请我好好照顾你,也是你的父王恳请我抚养你。我那样喜欢你,哪怕后来生下偬儿,也未曾冷待你半分,所以到如今我也想不明白,为何你还要抢夺你弟弟的王位?”
这是王太后第一次问蒙承倥这话,尽显做为一个继母的无奈和不甘,“我当年的初衷就是要让你做王,让偬儿做一个宗亲王就好,只是你的父王喜欢偬儿,偏要立他为王。难道偏心的父爱才使你如此狠心么?还是你对先祖的死不甘,要用权力和兵刃,换取一个你以为的天下公平?”
“是,你说得不错。我是长子,就该坐上王位,我身体里流淌着南罗人纯正的血脉,在幼年就对鄣朝充满敌意。也偏偏蒙承偬从一出生就被人捧在手心里,尤其当年的‘至城蕃役’,带给他无上的荣耀,却给我蒙上无用无能的耻辱,所以你再关心我,也不能使我释怀。”
这就是人性的悖论,于外五欲染爱名贪(1)。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于是只要有一点点不等量齐观或不分轩轾,潜藏在心底的恶就会呈现出来,哪怕曾经酒食游戏相逐,诩诩笑语握手相示,一旦临小利害失衡,就会反眼若不相识。
他突然也温和地喊了一声,“母亲!”又咬牙切齿问,“你如此算计我,皆因如此恨我?”
“我怎不恨你?我真心相待,你要背道而驰。”王太后的眼里忽然洇出一层晶亮的水汽,沁得眼角酸涩不已,反问:“是你背信忘义在先,何来的勇气问我这句话?”
“我懂了。但还想问一句,就在我对曹翩千般容忍和拉拢的时候,你与曹翩已经制定了一个将我拉下王位的计划?”
“对。如果通过借助外力可以为蒙承偬讨回公道,我放低姿态也值得。”
“所以,尽管你将我一手抚养大,对我还是没有半分怜惜。”
“你错了。如果你恪守信用,善待兄弟,我不会这样对你。一直以来始作俑者的都是你。”王太后叹了口气,“蒙承偬错就错在没有杀了你,而你错就错在没有对他赶尽杀绝。这恰恰又都像我,保持一颗仁慈的心,却在某一天要对自己的仁慈付出代价。”
“你说得多么冠冕堂皇,现在你自己坐上了王位,难道这也是对你亲生儿子的报答?”
“王位。”王太后看住蒙承倥,摇头道,“你所谓的王位在你眼里十分重要,可在我眼里,这个王位是我为了蒙承偬暂时坐的。你让莫荣觉一次一次挑起事端,损坏他在南罗子民心中的印象,现在就算蒙承偬回到南罗,南罗子民会接受他这个王吗?尤其,此刻他将与鄣朝皇子一起兵临城下,被你逼得以这种方式来换取归国,你让我这个母亲该怎么做?如果是你,又该怎么办?”
直到此时,蒙承倥才颓然坐在一张离王座不远的椅子上,那是一张仅为臣子准备的座椅。他失算了,就算现在心底还觉得眼前发生的不真实,他知道那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天下之大,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和欲望,带来的是百千种相遇和交往,绵延的又是数不尽的善与恶的交替,乃至生命的代价。比如当下一队军马就要冲到他的眼前,要他拱手将王位让人,要他做一些他不愿做的事。可所有的过往又与他从前的种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喜好的偏执,对于讨厌的偏执,诸烦恼生,必由痴故。若无所为,便无所伤;若无所爱,便无所恨;若有半分怜爱之心,过去、现在和将来,他也可以无忧无虑、白首仍安然自得。
文外话:这一段看似很啰嗦,没有必要写,其实都是为后期陈询与陈鉴对立打下伏笔,主要因为陈鉴的生母纪悦妃是南罗人,而王太后又是栾鄣人。先点到为止——论打伏笔的主要性。
还有人物情感的波动,也说明一个事实,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只看他处于什么阶段、遇到什么问题,才使一个人时好时坏、时忠时奸,只要一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恪守社会规约和伦理道德的一大半,我觉得就是一个合格的人了。
这里也提到了佛家的“贪嗔痴”,恰是整本书呈现的众生百态。浅显领悟,还待提高。
本书开笔之初,我的本意就是写一部符合人性的书籍,这样做也许起不到小说那种大善大恶、大喜大悲的效果,可是我觉得符合人性的东西才是正确的。所以我固执地按着自己的思路写下去。
第一本,权当练笔,可能不好看,却是我倾心而作。人生虽然遑遑几万天,我要的日子不是浑浑噩噩,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也觉得没有辜负时光。这就是我继续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