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为何赖在这里?
是因为这里是生她养她从小长大的家啊,这里有她最牵挂的人。
你让她去哪里?她该去哪里?
萧笙是一个性格内向又隐忍的人,她被姑父骂了也不知道反击,只会委屈,只会哭。
可是喝醉的人是不会因为你的眼泪而对你心软,少骂几句的。
姑父平日里对萧笙一家也不够好,要说他有什么真心,也不见得有。
不过是趁着醉酒发泄罢了,发泄完了也不需要当事人有所回应,直接倒头就睡。
昨夜的萧笙接了电话以后一个人在床头忍不住想了又想,越想越委屈,越想越哭。
哭的时候还懂事地压抑住声音,因为怕吵到家里人,家里的人会担心。
萧笙其实对父母的离婚感知是不太大的。
因为在她的眼中,妈妈很少在家,一年也回不了一次,有时几年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妈妈对于萧笙来说只是生了她,有着妈妈这个称呼的代名词。
而从小陪她一起长大的爸爸,对她来说却不仅仅是爸爸这个代名词。
是有血有肉能真实触碰的,是陪伴她成长的爸爸。
萧笙对爸爸有着很深很深的依赖,有爸爸在,她的心里就是安稳的。
对于父母的离婚,要问萧笙的真实想法,那么她是尊重的,她不怪爸爸也不怨妈妈。
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过怎样的人生。
在萧笙的观念里,两个人如果过的不幸福,在一起互相折磨,彼此看不惯彼此,勉强彼此在一起也只能做一对怨偶,意义何在?
萧笙不认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就真的能过的快乐了,还不如早些放手,解脱彼此。
若不能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长大,也不要让他在仇恨里面成长。
在父母的那个年代,很少有自由恋爱一说,多数都属于盲婚哑嫁。
结婚前没有感情基础,结婚后也只是搭伙过日子。
萧笙的妈妈在结婚前只见了一面萧笙的爸爸,就被嫁了过来。
婚后她也曾经试着努力融入进这个家里,可是在奶奶的心里,她一个外嫁的人始终属于外人,她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她挣的钱全部拿来做家庭开销,她很忙,忙的都没有时间回来做饭,所以家中做饭的是奶奶。
而妈妈则是在工作完了以后会买菜买肉回家交给奶奶。
她买的肉拿回家给奶奶做,奶奶会把做好的肉藏起来自己吃,只留几片在锅里然后放很多很多的素菜一起炒,弄好了以后拿出来放桌上一起吃。
买回来的鸡也同样如此,她会把好的部分,比如鸡腿,鸡脯这样的,炖好了以后就把它们捞起来藏在她的房间里留给她慢慢吃。
至于捞剩下的部分就多加些海带,萝卜炖满满地一大锅给家人吃。
萧笙的妈妈在生萧笙的时候都还在地里干活,后来的月子也没有做好。
家里穷,她舍不得休息就拼命干,她在前面花钱买粮食吃,后脚就会被奶奶拿去卖掉换钱花。
她如此努力,却还是不被好好对待,所以在萧笙几个月的时候毅然决然外出打工,所有人都以为她这样被对待,出去就不会再回来了。
却不想她在萧笙读小学的时间段回来了,具体的是哪一年,萧笙已经记不清了。
只知道那些年家里很困难,孩子的费用都经常是欠着的。
萧笙的妈妈回来以后,家里的日子要轻松了好多,此时的萧笙是感激的。
她负担起了萧笙的一切读书费用,只是她一个女人在外面日子过的艰难,也没存下什么钱。
所以给了家里一部分,又给了萧笙读书费以后也没有多余的钱,只能摆个小摊,一边卖小吃,一边照顾家里。
就这样她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期间还在萧笙的学校卖些小吃,陪伴萧笙上下学。
她们的学校远,又在半山腰,萧笙只知道走路要走好远好远,一个人走真的好长。
不知道又过了多久,总之萧笙记得小学还未毕业她妈妈就又外出打工去了。
出门前只告诉了她一些女孩子该知道的常识,免得来的时候措手不及。
老家这里的物价虽然低,但是也要花费。
所以大人为了孩子能有个好一点的生活环境她不得不再次离家。
她找到工作以后会渐渐地寄一些钱回家,给家里改善一下生活,让家里不至于过的太差。
也会时不时给萧笙打个电话,问问她过的怎么样,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有困难可以找她。
虽然很多的时候都是萧笙的妈妈问一句她回答一句。
萧笙几乎从不开口主动要求什么。
她对妈妈的印象很少,除了小学陪伴的那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