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文彦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启蒙,他刚满五岁,沈父便为他找来了梁夫子教导他读书,平日里都是沈父顺路,带着沈文彦去梁夫子家的私塾,再去县衙处理公务。
从过年到回来临阳县,已经快俩月没去过梁夫子那里了,这位梁夫子是位举人,学识渊博,但因为身体原因并没有继续科举,中举后回乡在此地已经教书多年,家中还算颇有资产,在此地教书育人也有些名望。
一大早就被叫醒的沈文彦,努力的睁开眼睛,想到了今日是要去上学的,可不能赖床晚起了。
艰难的出了被窝,不管他多大的年龄,起床都是一件难受的事儿,特别是在这样阴冷的早晨。他揉了揉自己的眼睛让自己清醒一点,看着旁边准备好了给他洗漱的萍儿,赶紧爬起来收拾好去吃饭。
等他到的时候,桌上已经摆好了早饭,姐姐沈又菱正开心的招呼着他过去。
在沈文彦和父亲用过了早饭,沈母将给他准备的书本和笔墨纸砚等东西装进了书箱,交给了一旁候着的随从,然后又替沈父再整理了一下衣襟,和女儿一起送父子俩出门。
沈文彦摸了摸腰边的荷包,是姐姐最近终于成功的绣活儿,父亲在一旁揽着他,准备带他出门去学堂了,他忍不住有点开心,这样的日子,若是祖母也在身边就更好了。
因为梁夫子的学堂离此地并不远,父子俩带着几个随从走在去学堂的路上,三月份的早晨即使穿得厚实还是觉得有一点湿冷。
沈文彦拉着爹爹,紧紧的挨着,不禁感叹这时辰真是早,出了门自己穿得厚实也觉得凉飕飕的,自己这小身板儿,感觉又好想钻回被窝睡个回笼觉。
沈父低头看向还没有到束发年龄的小儿子,正捂着嘴打了个哈欠。不禁想到了自己在儿子这个年纪的时候,终于被沈老爷想起来,还有自己这个儿子,才终于有了读书的机会。
因为知道自己和母亲在家的处境,学习是一刻也不敢放松,一直都期望自己早日考上,能够早点成为母亲的依靠,自己学习天赋尚可,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日夜苦读,不曾放松过半分。
现在有自己在,自己还年轻,儿子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学习就好了,总不会差的。但是也担心儿子会不够明白读书科举的重要性,总要多嘱咐几句才好。
沈父摸着儿子的头,六岁的小孩头发还未梳发髻,小孩子发丝也细软,忍不住揉了揉他的短发说:
“文彦啊,你一向聪慧,读书进度也快,但是可不要因为学得快放松了学习,要时时刻刻谨记读书得锲而不舍,一日不能丢下,踏踏实实的打好基础。”
沈文彦在爹的殷切注视下不住的点头,他当然要好好学习的,毕竟在这个年代,这算是人最好的出路了,况且爹也不可能照顾自己一辈子,万一发生什么事情,自己有个功名在身也能给家人一个依靠。
“我知道的啦,爹。”
沈学诚在将儿子送到梁夫子家门口,向梁夫子家的门房打过招呼,便转身前往府衙去处理公务,作为知县除了管理辖区内的治安,从整个县的财政税务,到重农助耕等都在管辖范围。再或者若有什么特殊的灾情或贼匪横行,都需要做好安排,安抚召集,不致使流民失业流窜。
而临阳县近日倒没有发生什么特殊情况,百姓还算安居乐业,让沈父需要处理的,便就是督促这三月的农耕播种,这些日子天气的冷暖交替频繁,低温阴雨的天气又容易造成早稻烂秧,需要督促好农事官,及时的监督安排,调整播种时辰才能不至于伤民。
在父亲离开后,沈文彦带着随从进了梁夫子的家的大门,在夫子家下人的带领下,越过走廊一路走到了后面的学堂。
“少爷您进去吧,小的就在这里候着。”随从将书箱交给了沈文彦,因为夫子比较严格,要求学生不允许带书童仆从进入学堂内,要求在这里读书的学子必须自己整理书籍,研磨笔墨。
他来得不算早,有几位同窗早就已经到了,已经准备好了书本,正在认真诵读,见着刚来的沈文彦只点头打了个招呼,便继续沉浸于刚才的文章之中。
沈文彦赶紧跑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将自己的书本拿出来放好,环顾了一下四周,看了一下自己现在的五位同学。
去年有三人参加院试,中了秀才那位师兄,现在已不再和他们一起上课了,去了隔壁的甲班学堂学习乡试的内容,中了秀才后就在准备着继续考乡试,并没有放松学习。
现在的乙班学堂里,还有两位没有考中秀才,现在还是童生的学长,年纪都在十六七岁,身着长衫作书生打扮,已经束起了头发,戴着巾帽,坐在学堂的最前边的座位,看着书手里还正抄写着什么。
由于年龄和自己相差太多,并且沈文彦入学的时候,他们正在准备着考试,所以并不太熟悉,只知道两人都姓陈,一位叫陈子惠,另一位叫陈子顾,同是临阳县陈家的子弟。
另外还有三位同窗,有一个和自己一样,还未曾下场参加过考试,平日里他与自己相处得也更多一些。
就是坐在自己旁边穿着蓝色锦缎长衫,里面还裹着保暖棉衣的小胖子同学,名叫宋容宽今年九岁,因为胖,那鼓起的脸颊肉将